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思辨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发生——谈思辨性阅读中教师角色的重建

时间:2024-05-07

刘 莉

(江苏省句容市河滨路小学,江苏句容 212400)

引 言

思辨性阅读的有效组织与实施,首先需要重建教师的课堂角色观。教师在预设、交流、共生、内省等环节中应成为研究者、倾听者、编织者、点化者,引领学生在已知与未知及新知中产生思维的碰撞,进行人文思辨,表达看法,积淀言语,真实体验思辨的过程,提升其思维品质[1]。

一、做“有向开放”前的研究者

叶澜教授领衔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中提出“有向开放”,强调眼中有学生,学生发展有轨迹,目标明确又合理,这也是阅读教学有效实施的第一步。要想提高思辨性阅读的有向性,需要教师眼中有学生,心中有目标,做一位研究者。那要研究什么呢?

其次是研究学情。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尊重学生的认知等级,明确教什么、教多深。“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进行填灌,而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阅读这篇文章学生可能学到什么?哪些内容可能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哪些内容可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盲点,哪些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的增长点?教师要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并根据他们的成长特点和需要,确立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切的学习方式,探寻文本中隐藏的思辨价值,寻找思辨力萌发的生长空间,引领学生在与文本的回应、反思、质疑、评价及建构中,读出已知,读出必然,更读出偶然与未来。

二、做“对话交流”中的倾听者

李政涛先生曾经在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对于思辨性阅读而言,其就是以语言为媒介,以思维为核心,在师与生、生与生、本与生之间约起的一场彼此尊重、平等、信任的思维对话。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交流,让不同的意义相互激荡,互相融合,推动着思辨性阅读的进程。然而任何一次真正意义的对话,都需经历倾听及内心交流分享的过程,这样才能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和生命意义的完善。在课堂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相互碰撞和融合,表达着交流的渴望和成长。教师应该做一个专注且虚心的倾听者,首先,要有空杯心态,客观地用心聆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竭尽全力找出各自的优点和独到之处,耐心倾听,不武断否定,不代替思考。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成长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三、做“互动生成”时的编织者

汉斯·罗伯特·尧斯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即使它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读者的人生经历、智力、知识结构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对具体话语的回应不可能完全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因此,在思辨性阅读指导中,互动生成环节呈现的就是学生理解和转化文本知识和精神内涵,建构和习得方法、策略、能力的过程,需要教师由原先的倾听者、观察者,转变成组织者,引导他们进行反思、联系,穿梭在文字运用的不同层次,泅泳于意义的多种可能,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价值意义,读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闪光的金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中有一段关于“特约服务箱”内容的介绍“凡附近居民水电出现故障,急需当天夜晚修理的,请写清地址投入箱内,本人将及时提供热情服务。开箱时间19 时。”对于这一片段的教学,大多数教师都把重点放在“故障”“急需”的真正含义上,让学生通过朗读、书写、查字典、造句等多种方式加深对新词的理解与记忆,并深刻体会到徐虎的无私奉献精神。笔者认为教学到此只是开始,因为学生还没有搞清楚事情的本质,需要教师进一步从而深入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达到澄清而明确的状态,若有必要,还要对学生的感性表象进行总结反思,从而深入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读“现在呀,你们就是住在这附近的小朋友。一天放学,路过这里,发现墙上挂着一只服务箱。”于是男生就一边看一边大声地读(全体男生读),女生就小声地读给同桌听(女生读),然后进行情境转述读。

(1)母子对话:

妈妈:儿子回来啦,今天怎么比平时回来晚一点呀!

儿子:妈妈,我看到小区门口挂着一只特约服务箱。

场景分析:若要在LISP网络a与b之间建立虚拟专用网,则这两种网络之间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传输能力。对网络a来讲,只有网络b的数据包能够无阻碍的进入网络a中,且网络a向外输出的数据包也只能发送给网络b。反之对于网络b来讲,情况也是一样。基于此种情况,可以将ACL列表添加在IP承载网侧,其列表如图4,以此将出入RLOC的数据包控制为固定的数值。

妈妈:箱上写着什么呀?

儿子:箱上写着……(略)

妈妈:太好了,我们家的自来水龙头螺丝有一点点松了,可以请徐师傅来帮忙吗?(第一次反思)

儿子:不行,箱上写着“急需”,咱们要理解“急需”的意思。

(2)与隔壁奶奶的对话:

隔壁奶奶家昨天突然停水了,到现在还没有修,赶快告诉她这个好消息吧!

奶奶:这可怎么办,停电了,还没有修好,今晚可怎么办呢?

明明:奶奶,告诉您一个好消息……(略)

奶奶:19 时是几点呀?那我得赶快写纸条,今晚徐师傅一定会来吗?(第二次反思)你怎么知道?渗透理解“及时、当天、热情”。

奶奶:快告诉奶奶,你在哪儿看到“特约服务箱”的。

渗透理解“不同时段”(第三次反思)

学生在教师一连串的追问与反思中促进了言语的生成,实现了从简单的技术加工向深刻思维活动的转变,探访到了这段文本背后的深刻意义。思考的乐趣,思路的跌宕,思辨的力量,尽在其中!

四、做“迁思回虑”后的点拨者

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倘若没有学生积极地参与他们自身的知识表达,学习就不存在。学生通过倾听、交流、互动生成,获得众多信息,但如果缺失比较、体验、质疑、批判与整合,信息只能游离于学生主体之外而存在,而不能内化为生命成长的养料。迁思回虑这一环节正是学生通过内省,对信息进行二次分析与加工整合,最终完成对知识的重新建构和意义的再理解。

结 语

我们相信,充满思辨力的阅读是鲜活的、灵动的;充满思辨力的课堂也是深刻的、有序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尽管我们当前的阅读教学离真正的思辨阅读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教师只有把阅读课堂变成一块最安全、最富营养的文化栖息地,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我们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定会听到那思辨“抽穗”、情感“裂变”和知识“拔节”的声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