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隋金梅
(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南校区,安徽合肥 230000)
自2005年安徽省首次实行开卷考试以来,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质量甚高。可谓是一卷在握,看点不断;卷卷纵览,特点明显。本文以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为着手点与出发点,着力探求中考历史试卷所具备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的原则性表现如下:(1)遵循“课标”,依据“考纲”的原则。在“一纲多本”并行之下,教材只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途径和方法,而《考试纲要》又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与精准化。遵循“课标”,依据“考纲”,能有效确保中考的公平和公正。(2)三维目标有机统一的原则。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试题虽不放弃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线索的考查,但更侧重于向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倾斜。(3)充分兼顾考试双重性质的原则。纵观所有年份试题,其既立足于基础,照顾到全面,又能使考生的成绩拉开距离,形成阶梯,易于区分,不仅满足了义务教育阶段终结性学业考试的需要,同时有利于高中阶段的选拔,充分体现了考试的双重性质[1]。
其一,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考查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分析任何一张安徽真题,可以看出每个知识点都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一直以来,容易题所占比重皆为7分左右。
其二,试题设置注重考查对学生今后学习有用的知识,注重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服务,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奠基性质,呈现基础性特点。
多年来,中考历史考试性质未曾变过。它既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又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选拔性考试。这一考试性质决定着考试方向,决定着考试的难度系数。考试性质不变,也就意味着中考历史的试卷难度系数基本稳定不变。
多年来,中考试题考查重点稳定。考点分布稳定,重点考查对主要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掌握情况;以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近现代史为主,以中国古代史与世界古代史为辅。
多年来,中考试题总体结构稳定,分值、题型、题量相对稳定。全卷满分70 分,与思想政治同场考试时间共120 分钟。试题类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题量也基本保持在10 题未变。非选择题以材料解析题、活动与探究为主体,辅以识图辨析、组合列举、判断辨析、对号填空等题型。
多年来,试题难易程度稳定,容易题、适中题和稍难题三种试题分值比稳定在7 ∶2 ∶1,未出现难度上的跳级现象。
多年来,中考历史试卷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为本的特点,题目开放灵活,人文精神和民主关怀气息浓厚,具有较强的人文性。
表现一:卷首设置“温馨提示”或者“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审题,富有人文性和民主性。关注学生心智,改变了以往严肃的面目,以民主、平等、亲切、和蔼的面孔出现,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服务意识,也增强了亲和力,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给予学生以相当的鼓励和信心。
表现二:给予提示性的语言和符号,以学法指导考试,具有“以学带考”的人文思想和民主意识。它既鼓励学生“仔细审题,认真作答”,也提醒学生答题的规范性。这既指导了学生做题的方法,充满了人性关怀,同时也体现了试题对学习方法和过程的重视,进而实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2]。
表现三:关注时事,关爱民生也是人文性的表现。关注时事、关爱民生、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所具有的,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正是对人文性最好的解读。
一是突出专题知识的综合考查。安徽中考真题多以专题知识切入题目,即使组合列举、辨析改错也总喜欢在一个专题视角下进行考查,考查专题知识则多以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综合题和探究题为主。有的专题内容跨度比较大,古今中外,纵横捭阖。
二是中外史综合考查。以中外史知识的交汇点切入题目,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考查,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考查其对中国历史史实的认知,以及国际合作、竞争、发展、和平、进步等意识,体现了学习他国、为我所用的历史借鉴功能。
三是跨学科综合考查。这主要表现在历史与地理学科的综合方面,突出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体现出了历史和地理的学科渗透、中国史学“左图右史”的良好风范与传统以及“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考查落实。
发展性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明显特质,充分体现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充分发挥了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努力使每位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发展性首先体现在注重过程与方法上。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引导是面向“未来”的发展性评价,旨在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作出指导,为学生的长期发展服务。
发展性其次表现为试题内容的开放性。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也就是着眼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发展性最后表现为试题设计角度新颖、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从而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入高中学校接受学习打下基础。
首先,科学性表现在注重史料、史实,讲究论从史出。
其次,试题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并能体现对学习方法和过程的重视,符合认知的科学性。同时,试卷也有意识地教会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历史与思想品德同场开卷考试的答题时间。
再次,试卷力求科学规范、结构合理、题量适中、题意明确、难易适当、目标有效,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历史学业水平,杜绝繁、难、偏、旧的试题,要有很强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同时,答案虽然灵活,但可操作性强,符合科学性的要求。
最后,试题也侧重考查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和态度。即在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力求使学生树立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多年来的试题从未放松过人类历史上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考查,就是一个明确的例证。
灵活性不仅表现在题目本身,同时也表现在试卷的评分标准上,同时还表现在开放性的命题思维方式上。
灵活性表现在题目本身,一是大量插图的穿插运用,使整个试卷像课本那样显得图文并茂、灵活生动;二是题目设问不再像以往那样直来直去,而是在设问前提供一些文字信息,让考生去思考和判断,但又无法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考生必须善于从书中的插图、地图及相关文字中正确捕捉信息,方能作答,从而赋予试题以一定的思维力度。它所创造的新情境使习惯于死学苦记及不学无术的学生显得无所适从,捉襟见肘,从而拉开了分数档次;三是试题内容左右逢源,本是精心打造,却似信手拈来,灵活而生动。其中尤其令人欣赏的是试题内容的设置与时代、现实紧密结合,既与时俱进,又灵活新颖。
灵活性表现在评分标准上,具有很大的弹性。参考答案中均表现出很大的弹性和空间,给学生的思维以相当的广度和余地,从而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灵活性还表现在开放性的命题思维方式上,突出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运用能力、迁移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多年来,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都紧贴时代,紧贴现实,特点明显。
其一,所涉及的内容、数据现实气息浓厚,时代感强。这些题目使试卷充满了时代气息,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充满现实感与时代感,必将对中学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二,关注社会现实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能以人们比较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注重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历史结合现实;关注人类文明的进程,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运用的综合能力。
其三,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切入题目。这类题目取材于学生生活中的常识或现象,体现了课改贴近学生生活的要求,考查了学生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让学生走近历史、亲近历史,其现实感、时代感浓重。这有利于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历史,改变“历史是故纸堆”的看法,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形象性首先表现在题目的变化多端和大量史料、图片、图表的穿插运用,这既使试卷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也提高了对学生从图形中提取信息能力的考查。
形象性这一特点还表现在命题者善于创造大量的情境这一方面。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中考改革总体思路,明确指出“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中考试题在命题过程中,在将考查内容转换为具体的试题内容时,严格避免直接照搬教科书内容的做法。命题时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设计创造出全新的命题情境与内容。中考试题所广泛设置的情境,或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时政、文献资料、评语、名人名言、歌曲、实践活动、研究课题,或是一段文字说明,以此形成新的问题情境,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进而引申出对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识记能力、迁移能力、运用能力的考查。这既体现了命题者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带考”的人文思想,又体现了命题者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反映了历史学注重史料、史实,讲究科学性的特点。
探究性这一特点的出现自然跟活动课的开设密不可分。如今新课程突出的特点就是活动课的开设,它不仅能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还能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活动课的开设必然在考试中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一些试题的创意,就是从活动课中激发出来的。
探究性题目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这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展示自己的能力与创意。它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命题趋势,也是最能全方位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运用的能力,最能体现对“三维目标”考查的命题形式。此类试题考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较好地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特性;考查能力层次递进呈现,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综合探究,在考查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同时,提供给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答案设计多元化,为学生自主发挥提供了空间,体现了对不同学习、生活经历的学生的人文关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历来是历史教育的核心所在,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历史教学既要让学生在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中吸取知识营养,又要力求让学生得到思想启蒙和思想教育。
多年来,历史中考试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贯彻思想教育,具有导向性;在题目中渗透做人的道理,关注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注意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导向功能。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试题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方式不直接、不刻意,而是隐藏在开放性的问题中。这类题目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并且也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意识,从而达到了对学生价值观正确引领的目的。
中考对初中生而言十分重要,对其升入理想高中继续学习有直接影响,分析中考试题对学生而言意义重大。教师应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带领学生全面开展系统性复习。教师还应强调历史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结合社会现实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养成探究性思维,使学生能够轻松应对历史中考试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