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巧用课堂教学手段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时间:2024-05-07

胡夏宏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江苏苏州 215021)

引 言

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的时期,对新开的课程——化学往往有浓厚的兴趣。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会越来越低,这非常不利于化学学习。所以教师需要始终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对化学学习保持持久的求知欲,充分享受学习化学知识的乐趣。

一、巧用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对化学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化学实验。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利用好化学实验是保持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关键。

(一)变演示为魔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比较注重实验教学,但是平铺直叙的演示实验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教学“中和反应”时,比较好的实验导入方法有:第一步: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无现象);第二步: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2~3 滴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并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第三步: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稀盐酸,并用玻璃棒搅拌,当烧杯中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停止滴加盐酸。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分析溶液的酸碱性有什么变化,烧杯内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导入虽有激疑的效果,但免不了平铺直叙,不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如果将演示实验改成魔术表演,收到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比如,针对上面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一个优秀的化学教师还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魔术师,老师今天要为大家表演一个‘清水写字’的魔术。”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用酚酞湿润后晾干的白纸,用毛笔在烧杯里蘸氢氧化钠溶液书写“有趣的化学”,白纸立刻显现红色的字迹。教师在展示给学生看后,拿起装有稀盐酸的喷壶,对着字迹喷洒,红色的字迹立即消失。这个魔术立即引发学生想解密的心理,让其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就在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中顺利完成。学生揭秘了魔术的原理,也就学会了酸碱中和的知识,这样学生就在强烈的“我想学”中掌握了化学知识。

对于物质性质的学习,如氧气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金属的性质、酸碱盐的性质等,我们都可以采用这样的实验设疑,将演示实验用“变魔术”的形式呈现出来。经常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就会非常期待下一节课,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二)变演示为分组

初三的学生都是十四五岁的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也强,很多时候都想自己亲手做实验。但由于受课时安排的冲击、应试的影响,分组实验、探究活动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很多分组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演示实验,还要重视学生的分组实验,要在新授课中尽量增加分组实验,将一些无毒的、没有安全隐患的演示实验,改成让学生分小组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三)增设创新实验

教材中已经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但是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做到每节课都有实验,特别是在中考复习时,新授知识都已经学完了,学生对知识和课本上的实验没有了新鲜感,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个人智慧,设计创新实验来保持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这时设计的实验不能是书本实验的简单重复,而应该是书本实验的提升或综合[1]。

例如,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两者反应无明显现象,教材也没有安排实验证明两者能发生反应,这时教师可以设计“塑料瓶变瘪”“瓶吞鸡蛋”等实验,让学生看到直观、形象的实验现象,化无形为有形。

再如,在讲授《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时,给学生演示的实验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而在中考复习时可以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看到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变澄清,通过利用旧知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始终保持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二、整合教学资源

(一)加强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融合

多媒体课件综合应用文字、图片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这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通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呈现出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例如,在讲解“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时,抽象的、纯理论的教学内容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原子结构、电子运动等抽象的知识直观地模拟出来,学生便能轻松地掌握。

在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时,教师还要与时俱进。比如,在讲授《发生化学变化》时,由分子构成物质,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教师经常采用的是利用一些分子模型或视频帮助学生化抽象为直观。但如果利用白板技术让学生在白板上进行演示,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动手参与,既有趣又直观,还能反复使用。

(二)增加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使用

除了化学实验外,自制教具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比如,自制简易净水器、酸碱指示剂、启普发生器的简易装置等。除了常规的自制教具,还要不断开发新的自制教具。比如,笔者在教学“原子结构”时,尝试用橡皮泥去模拟原子和电子构建实心球模型和枣糕模型,用双色巴基球(一种直径5mm 有磁性的金属球)模拟原子核,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增强了对原子结构的理解,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三、发挥语言魅力

教师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从其说话艺术上体现出来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认真揣摩自己的语言,在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训练自己的语言技能。如果你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吸引力和信服力,那么就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站在讲台上,要像演员站在舞台上一样,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使课堂生动、有趣,避免呆板和平铺直叙。

比如,在教学《氧气的化学性质》时,课本上有一个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演示实验,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死灰复燃’这个成语吗?”“你们见过‘死灰复燃’这一神奇的景象吗?”“化学老师总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你们想不想看看老师为你们表演‘死灰复燃’这一神奇的景象?”有了这样的引言,学生定会饶有兴趣仔细观察教师口中的“死灰复燃”现象。

再如,在演示《将高低不同的两支燃烧的蜡烛倒扣大烧杯内》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先设疑:“同学们猜一猜是哪支蜡烛先熄灭?”这时学生会兴趣高涨,热烈讨论,并给出两种不同的答案。教师在演示时再说一句:“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学生便会自发地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这样课堂效果会非常好。

结 语

总之,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及时利用一切机会,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化外因为内因,达到学习兴趣持久不衰的目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