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蔡新声
(福建省周宁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周宁 355400)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站位高,有更开阔的视野,不仅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和构建,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合理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哪怕是即将毕业的学生也不过十一二岁,他们的思维还是侧重形象性,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重趣”应放在首位。但“情趣是认识的前提,学习更离不开良好的情感参与,否则怎么会取得好的效果呢?”的确,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好的教学也不会对学生起作用。所以,语文课堂更要有情、有趣。语文教学要多关注“有意思”,也要多关注“有意义”,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有意义”和“有意思”并不矛盾,它们是内容与形式的不同方面。“有意思”的表现渠道很多,如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也富有趣味性。语文课堂离不开朗读,教材中许多课文特别优美,很适合朗读训练,优美的文字能让学生借助听觉进入文本的意境,把学生带到作者面前,零距离对话,从而产生学习、探究的需要和兴趣[1]。
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使课堂有情有趣,以情感人,理在其中。例如,在《神奇的克隆》一文中,题目中“神奇”二字应当引起教师的关注,“克隆是什么?”“神奇在哪儿?”“真的像孙悟空那样神吗?能不能克隆一个人出来?”这些问题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循趣读文,之后,教师在恰当的时间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设计精当的问题既是教学价值点的体现,也是投石问路的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向学习更深处探寻。
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学科门类众多,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写作等,知识容量很大。教师必须解决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结构问题,如哪些内容是不需要教的,哪些是必须重视的?要关注文本在教材中的独特价值,以及它对学生获得新的语文知识、实现提高语文能力的新增长点的作用与价值。
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首先,教师要研读课标中总体和学段的目标、内容的安排,细细研读文本,要去除臃肿,精准选择,才能使课堂简约而不简单。其次,教师可以参照课标要求确定核心教学内容,用教学智慧和判断力越过教材的樊篱,以灵活、辩证的眼光直击教材,探明学生已经掌握的情况,理性地取舍、重组,使文本通过教师有意识的、主动的作用成为教学精要内容,成为学生学习、阅读、写作同类文章的样本。例如,在部编本一年级《棉花姑娘》一文中,通过认真解读,明确第一学段的核心目标是识字、学词、学句(积累理解词语、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方式;学习积累基本的、典型的句式)。那么这个文本应该重视的语文元素是: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课文中带请求语气的对话;认识并学习运用ABAB式的词语。再如,上面提到的《神奇的克隆》一文的教学,激趣在先,但如果只停留在“趣”上,就会偏离核心目标,“趣”不过是“引”,学习篇章的结构方式,训练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达力才是本课的学习价值所在。所以,教师要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教学内容求精,只有多一些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策略和方法,才能使语文教学摆脱教学内容模糊的苦恼,教师才能摆脱“暗中摸索”“大海捞针”的困惑,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效率。
如果说教学目标指明了目的与方向(去哪里),教学内容可以看作具体的路线,那么,教学方法就是我们在这条路线上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怎么去)。当然,内容应当优先于工具的选择,否则工具再先进,也可能会南辕北辙。所以,方向正确、路线清楚,接下来就是选用什么交通工具,也就是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应选择得当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让他们尽可能地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因此,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课堂的结构宜简不宜繁,在精确把握目标、选择精当的内容的前提下,要精巧设计学生喜欢的教学程序。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要有新颖性,教师要依据关键教学点,设计出能紧扣文本价值取向的统领性问题。这些问题要精当、有趣味,再把它们整合起来,与相应的语文活动相配合,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时,教师要在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特别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关注新鲜感),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词句想象画面、表达画面(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最后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文本教学中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的学习与运用,能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由说到写的迁移。
其实,教学预设再完美,在课堂执行时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因为课堂上常常随着一些突发事件、学习活动生成意料之外的学情,因此,教师要及时关注和调整教学。笔者审视自己以往的教学,发现了不少问题。首先,拔高了教学要求,教学时机把握不当。例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要求他们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自己喜欢什么,等等。学生对整篇课文没有全面了解、充分认知,提这样的要求是不恰当的。其次,忽视学生的能力差异和文本的特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学情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灵活把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铺路搭桥。问题的难易、学生的反馈、课堂的随机生成等都要及时进行关注,教学效果才能真实有效。由于课堂上的学情是随时变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因势利导,在教学的关键处多一些方法的引领与点拨,这样教学效果才能真实有效。
总之,先进理念、好的思路都要通过课堂来落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度关注课堂,细致解析文本,坚持一次次的反思与钻研,一遍遍的追问与探索,指引学生实现有效学习,进而促进他们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