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丁伍红
(江苏省海安市雅周镇中心小学,江苏海安 226600)
“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得作文者得语文。”短小精悍的语句道出了阅读、写作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阅读可以获取知识,丰富语言,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而写作是情感的表达,知识的传递,文化的延续。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当阅读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写作的质便会有所提升。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中,阅读与习作并没能比翼双飞、齐头并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学生的阅读出现了问题。
如今,图书出版行业火热,图书市场五花八门。孩子们无法甄别书籍的优劣,全凭个人喜好选择图书,像漫画系列、快餐书籍都收入囊中,久而久之,阅读的品位越来越低。一些家长急功近利,只允许孩子读作文书,长此以往,孩子阅读的视野也变得狭窄。
世上的书籍浩如烟海,穷其一生也不能读完。因此,老师、家长要引导孩子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新课标推荐的书籍为我们指明了阅读的方向,我们要让学生读好这类书。尤其是历史、地理方面的书籍,它们能让学生的文化积淀更厚重,因此要鼓励学生更多地涉猎。
小学生读书更关注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命运,读起书来常常一目十行。合上书本,还沉浸在或扣人心弦或诙谐幽默或荒诞离奇的情节中,却不关注作者是如何表达,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样浅层次的阅读导致了小学生的习作情况不尽如人意。现状一:不会审题,重点有失偏颇。拿到作文要求,一些孩子由于不会读题,把握不住题目的中心词,从而使写作偏离了方向。例如,一次测验要求以《我的收获》为题写一篇作文。一些学生没能把握住题目中的“收获”二字,只是记叙了一件事情,却对这件事给自己的收获提及甚少,结果重点有失偏颇。现状二:语言枯燥,白开水般无味。小学生的习作往往平铺直叙,不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同白开水般淡而无味。例如,在练写《我的一天》时,许多学生流水账般地记录下了一天的生活,没有重点,缺乏中心。现状三:选材欠佳,缺乏真情实感。小学生缺少观察的眼睛和写作的敏感,他们无法从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不会独具慧眼地选择材料,从而使习作缺乏真情实感。比如,写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好多学生会不约而同地写自己忘带直尺,同桌掰断自己的新直尺帮助自己等内容,没有新意,没有真情,使学生的习作走上了假、大、空的套路。
综观以上现象,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任重道远。教师要把握好语文课堂,以教材为范本,用好教材,聚焦语用,将阅读与练笔相结合,将课堂向课外延伸,丰厚语文课堂。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关注语言,品味语言,帮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将阅读与写作巧妙地结合[1]。
题目,即文章的眼睛。笔者在教学某一课时,常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对课题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例如,在教学《祁黄羊》时,笔者让学生设疑,结果问题五花八门。笔者接着引导学生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文章写了祁黄羊的哪些事?这些事表现了祁黄羊的什么品质?这样在无形中让学生感知:写人的文章,要通过事情表现人物的品质。而在精读课文时,笔者引导学生聚焦语言,着重品读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的品质的。
初读课文时,引领学生设疑,就是在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审题,教会学生在写作文之前要先构思写哪些内容,怎么处理这些内容之间的主次。厘清脉络的过程,转化到习作上就相当于列提纲。动笔之前,文章的脉络已勾勒于心,做到胸有成竹,这样,就避免了作文的偏题。
语文课堂教学除了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更要引导学生关注怎么写,把握写作的密码,掌握写作的技巧,即要通过一篇篇课文,聚焦语用,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学会表达。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为了表现樟树的香气具有永久驱虫的特点时,作者用石榴树招虫来进行对比。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对比的写法,笔者这样安排教学环节:让学生找出写樟树香气永久驱虫的语句。大部分学生找到直接描写樟树的语句。感受了作者如何表达这一特点后,笔者又设置问题:既然是写樟树,为什么还要写石榴树呢?能把写石榴树的句子去掉吗?学生顿时感悟到写石榴树是通过对比,衬托出樟树香气永存的特点。接着,笔者再引导学生回忆在平时的课文学习或课外阅读中,读到的哪些文章也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告诉学生在阅读中要关注表达,不能一味地追求情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抓住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从而让学生习得写作技巧,有时还可以适当安排随堂练笔。当然随堂练笔要水到渠成,不能生搬硬套,要在学生情感表达处设置,在学生有话可说时开展。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汉字是最美、最传情的文字。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情感,渐渐的,学生会感觉到“一字一词总关情”。
《“番茄太阳”》是一篇情感真挚的散文,作者的情感变化贯穿文章始终。细读文字我们会发现,一些字词会触动我们的心弦,这就是作者遣词造句的魅力。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么表达情感变化的,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教师引读第一自然段后,介绍卫宣利的经历,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了解了作者特殊的生活经历,学生便能体会到字里行间那一份特别的感情,才能有感情地朗读。心情灰暗的“我”,租住在一栋灰色的旧楼房里,这里的“灰色”不仅仅是描述楼房的颜色,也是作者心情的写照。如此心境的“我”,眼中所见都是黯淡无光的,太阳灰蒙蒙的,屋子灰蒙蒙的,就连花草也是灰蒙蒙的……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灰色的旧楼房”是作者情感使然。
“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可以浏览课文,引导学生找出一段同样进行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传达出的作者的心情。(趁机出示第八自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是呀,阳光灿烂,碧空如洗,树叶发亮,一切都是亮堂堂的,这是作者心情快乐的写照。就像杜甫在《春望》中所写(出示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要学会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让学生感悟到了以景衬情的写作手法后,笔者再创设情境,让学生迁移练笔:“你能用一段景物来衬托当时的心情吗?请你从中选择一种情境进行练笔。①放学了,我拿着不理想的试卷,慢慢地往家走。②阳春三月,老师带领我们去春游。”小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不够,教师要慧眼识珠,发现文章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感知、体会、品味、运用。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关注文本表达,聚焦语用,并给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指导。这样,学生才能将这些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和习作中。语文教师要坚守语文课堂的主阵地,聚焦语用,随堂练笔,长此以往,便能实现学生阅读和习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