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4-05-07

翁惠英

(福建省福州市第三十九中学,福建福州 350008)

引 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由于初中数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模式,采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以改善数学教学现状。而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条件[1]。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性工具,具备教学手段先进、教学内容有趣、教学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发挥了显著的价值和辅助作用,能够改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第一,创新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直观呈现教学内容,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数学课堂教学从以往的“灌输式”转向以学生自主探究、思考为主的教学模式。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以视频、动画等方式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化抽象为直观、化无形为有形、化静为动,使知识形象化、趣味化,既能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第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组织探究性、讨论性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讨论,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决定权和自主性,成为课堂的主角。第四,丰富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为初中数学课堂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几何画板、微课、电子交互白板等,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导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快速投入课堂学习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而导入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课堂学习中。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导入教学内容,改变语言导入的单一性、枯燥性。具体来说,教师可根据数学课程内容收集和检索相关的教学素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借助其视听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快速投入课堂学习。

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一课时,教师基于信息技术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图形,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快速投入课堂学习中。

(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知识讲解,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数学内容中有很多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然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生动、形象的感性资源有着很强的理解能力。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把抽象、无形、静止的书本知识转化为直观、有形、动态的视频,以适应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第一,化抽象为直观。数学概念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只能靠死记硬背。正因为这样,学生对数学概念做不到真正理解和内化,降低了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基于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的直观特性展示数学概念的动态影像,化抽象为直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二,化无形为有形。初中数学课程知识的理论成分占比较多,传统的教学缺乏图形支持,缺乏探究的环境,学生只能依靠自身的能力和教师的语言讲解去理解、掌握理论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对此,笔者利用几何画板形象直观地展示理论知识,把无形的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形的动态形象,化无形为有形,降低了知识的理解难度。例如,在教学“点的轨迹”时,笔者通过几何画板展示了点一步步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射线的过程,直观显示“轨迹中的点”,辅助讲解“轨迹”,提供给学生直观、有形的学习资料,使学生有效掌握这一理论性较强的数学知识。

第三,化静止为动态。对学生而言,几何图形相关的数学知识有着很大的理解难度。而运动几何图形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认知方式,能刺激学生大脑的视觉神经元,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基于此,教师通过几何画板动态展示了一些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把一些难以理解的静止文本语言转化成具体的动态形象,揭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相交线定理”“切割线定理”等数学定理时,教师可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展示“翻转”“旋转”“平移”等过程,把数学定理的形成过程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定理。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资源丰富,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料,包括文字、视频、图片、声音等。教师利用这些资料可以创设出符合课程内容的教学情境,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学习,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创设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通过互联网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辅助自己探究、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及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探究性活动:镶嵌”这一内容时,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了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探究。操作过程:首先,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投影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美丽的镶嵌世界,为学生打造一个五彩缤纷的色彩王国,同时提出探究问题;其次,学生通过电子教室的计算机收集、检索相关的平面镶嵌图案,辅助自己进行数学问题探究,并在资料辅助和教师的引导下,对镶嵌涉及的规律进行探究与掌握;最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进一步了解镶嵌及其规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问题导向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收获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理论知识较强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有着较高要求,而学生主要依靠感性认识去解读、理解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感性资料,借助感性资料增加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列举、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以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教师还要结合感性材料讲解理论性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从感性材料中提升了自身的理性认识,形成了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视频,辅助学生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是学生巩固复习课上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弥补在课堂学习中的不足。在课后复习环节,教师把数学课程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然后通过QQ、微信等渠道把视频分享给学生,供学生课后复习使用。学生在接收到微课视频后,可反复观看学习,及时查漏补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

结 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导入、数学知识讲解、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课后复习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以有效辅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的创新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整体上改进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