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以“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为例

时间:2024-05-07

王正祥

(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江苏淮安 223200)

引言

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保其能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空间与图形”是从数量关系计算过渡到数理知识的一个关键知识点。借助相应的教育活动,学生可以逐步形成对空间和图形的感知能力,为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性

“空间与图形”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思维为主,教师开展“空间与图形”教学能够很好地迎合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来呈现数学符号及文字,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前,无论哪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占据比重较大的都是数学公式和符号;新课程改革实施后,人们的认识观念发生了转变,认识到小学生的认知更加趋于直观形象的图形,借助图形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生成数学知识,在确保新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的同时,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的提高,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空间与图形”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这些问题既有教师方面的原因,又有学生方面的原因,需要得到师生足够的重视。

(一)教师的原因

当前,不少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并没有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对图形运动状态的示范有一定的仓促性和盲目性,缺乏对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导致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无法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来探索空间和图形的相互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在教学中得到体现,教学质量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不仅如此,部分教师在教学环节没有发挥各类教学工具的作用,很多时候只是使用一些常规的教学工具,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中的内容以平面形式呈现,教师如果一味照本宣科,没有将平面图形转化为立体图形,会导致小学数学教学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

(二)学生的原因

一方面,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决定了其很难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某个事物上,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会被很多因素吸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就会使学生在一味被动听讲的情况下分散注意力;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足,受传统学习观念的制约,他们对知识点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欠缺主动探究的意识,无法将学习到的知识整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就难以得到保证[3]。

三、“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

当前,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空间和图形”的相关知识难以形成准确的认知。分析原因,主要是他们没能找出知识点和现实生活的关联[4]。针对这样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其消除学习中的陌生感,引导学生形成空间意识,使其掌握图形平移和旋转的方式,加深对“空间与图形”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认知。例如,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比较常见的有桌椅、床、风车等,大家是否还可以从生活中找出一些比较典型的轴对称图形呢?

情境创设可以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在深入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二)丰富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技术的提高,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也更加多样化,信息化教学成了小学教育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空间与图形”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入多媒体技术,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图形空间变化的过程,使学生能够观察到图形的动态变化情况,增强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直观性,进而使学生在感知图形变化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空间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关注小组合作

教师可以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配合动手实践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在探索中生成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必须做好对学生基础能力、学习状态等方面的分析,保证小组划分的科学性,在小组内成员优势互补的同时,实现小组之间的整体平衡。然后,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布置相应的合作学习任务,确保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能明确任务的要求。

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绘制如图1 所示的图形,然后要求其自主完成小亭子的制作,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将左上角的图形移动到右下角。图形的制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可以使其发挥出集体智慧,最终得出相应的移动方法:先将小亭子向右移动6 个格子,然后向下移动4 个格子,就可以到达图片中呈现的位置。

图1

在学生完成图形的移动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大家在移动图形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怎样的方法?”有的小组采用的是将图形整体移动的方式,有的小组采用的是将某个固定点移动的方式,而各个小组通过交流和讨论,能掌握其他小组的思考方向,实现思维的拓展。从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角度进行教学,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图片中的小亭子转换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体。例如,“在第一排左数第一名同学的桌子上放置一本书,如果需要借助平移的方式来将其移动到倒数第一排右数第二名同学的桌子上,应该如何移动呢?移动的方法有几种?”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其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但是就目前来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及时更新观念,准确把握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因素,立足教学内容及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提供良好保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