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搭建实践平台 筑牢落实语文要素的基石

时间:2024-05-07

张 勇 吴启红

引 言

从三年级开始,统编版教材每单元都有明确的语文要素,给了教师之教、学生之学明确的方向、精准的要求和适切的目标。对于语文要素,教师不能停留在了解的层面,而需要通过搭建言语实践的平台、开掘落实转化的通道来推动学生言语意识的不断发展[1]。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笔者以这个单元中《带刺的朋友》一文为例,谈谈如何搭建言语实践平台,推动语文要素的落实与转化。

一、统整联系,凸显形象语言的表达合力

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都是零散地分布于文本的各个内容板块,教师切不可以琐碎的状态,单个、逐一地展开教学,一是因为时间不允许,二是因为零散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形成。为此,教师需要引领学生以统整的思维,紧扣其内在的认知规律,体悟其生动的表达效果。

在很多课文中,作者对事物的描写常常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不同的层面展开的。教师可以对课文中生动的词语进行分类,并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别的不同词语进行感知,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首先,统整静态性语言。比如,《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中的“轻轻摆动”“颗颗红枣”“飘香的玛瑙”等就是鲜活的词语,教师将其进行了统整,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基础。在教师集中出示这些词语后,学生在朗读中对红枣形成了初步的认知,并利用“飘香的玛瑙”展开主观性的体悟: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红枣的诱人,口水直流,体悟到文本内容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从而紧扣文本中的静态性词语,全面而深入地感知到了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准与形象。

其次,统整动态性词语。教师尝试将描写刺猬动作的“匆匆地爬”“缓慢地爬”“急火火地跑”整合在一起,在学生初步理解大意后,组织学生进行统整对比:同样都是描写“爬”,那这些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自然将思维聚焦在“爬”的具体形态上,他们发现不同的修饰性词语,让刺猬的“爬”展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这三个词语分别从速度、心情等不同的方面对刺猬爬行的形态进行了刻画。

试想,如果仅仅从单一的词语出发,学生怎么能获取如此丰富而立体的认知?正是统整策略,让原本散落在文本中的语言形成了认知的合力。

二、串联组合,再现形象语言的连续过程

真正精妙的文章,其生动形象的语言不应只停留在一处,也不会只对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进行感知与表现,而是以连续性的视角来展现事物的连续性状态。很多时候,虽然作者着墨不多,但能展现出一个有机整体。在教学这类文章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搭建多维度的言语实践平台[2]。

比如,这篇课文中描写刺猬偷枣的过程时,所使用的一系列动词不但生动、精准,而且形成了一个共同指向的体系。教师可以采用串联与组合的方式推动学生的言语实践:其一,组织学生默读思考,关注描写刺猬偷枣的动作,并将其圈画出来,在分享交流之后,将相应的动词词卡张贴在黑板上;其二,组织学生身体力行,利用文本中一系列动作进行实践演练,并指导学生将左手的手臂和手掌当成树木,然后将右手握成拳状进行演示,将所有的动作都串联起来,一边演示,一边用语言进行描述;其三,进行语言的描述,鼓励学生以刺猬的身份尝试偷枣,并跟随文本语言的节奏打拍子。

在这样的实践性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非常浓郁的兴趣,不管是阅读文本时找动作,还是进行动作的演示;不管是再现刺猬偷枣的过程,还是带着拍子齐读课文,他们都兴趣盎然。这就说明学生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情趣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这就为完成最后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奠定了基础。

三、品味辨析,感受形象语言的生动效果

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一般会经历获取信息、理解体验和评价赏析的过程[3]。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展现刺猬偷枣的过程,特别是作者所使用的一系列动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串联层面,而是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性表达层面进行统整辨析,逐渐推向赏析的层面上。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动作究竟高明在什么地方呢?以语段中词语“归拢枣”“打个滚”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上一板块所运用的方法,通过动作演示的方式再现“归拢枣”所展现的画面,并使其认识到其高明之处就在于刺猬并不需要打太多的滚就可以扎到枣子;而“打个滚”的表达妙处就在于充分借助于身上带刺的特点,让所有的枣子都能够轻松地归仓,完成整套动作特别省时省力。此时,教师相机出示含有这两个动作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语句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欣喜和赞叹之情。正当学生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之时,教师乘机搭建言语表达的通道,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刺猬偷枣过程之后的内心想法:这个小家伙真是太聪明了。这样写将小刺猬的动态美完整地展现了出来,太形象了。随后,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了学生,要求学生选择其他的动词,并结合具体的语言来说一说刺猬的高明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有的学生选择了“用力摇”,想到了刺猬奋力摇动的状态,感受到了刺猬的聪明可爱;有的学生选择了“掉了下来”“爬向老树杈”“急火火地跑”等词语,纷纷站在小刺猬的角度进行想象:此地肯定不宜久留,得赶紧撤退啊;千万不能被人发现,否则好不容易得到的枣子就会前功尽弃了……

四、整体运用,再现形象语言的动态过程

学生的认知思维总是依循着整体感知、细节把握,然后再回归的过程[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深入细节感知之后,在统整组合的基础上,进行复述性的统整训练,这不仅是学生之前学习过程的体现,也是非常好的积累与感知的方式。这一过程绝不是简单地直接布置任务,而是需要教师将言语实践活动细化为以下的教学环节。

首先,教师进行设置引领,搭建言语平台。如果你的弟弟妹妹向你请教,小刺猬究竟是怎样偷枣的,你能够用生动而有趣的语言进行讲述吗?教师先为学生开个头,比如,弟弟,你是不知道啊!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可真的高明啊……其次,教师依托卡片,组织串联统整,鼓励学生关注黑板上张贴动词词卡,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有动词的卡片,尝试讲述偷枣的过程,并在学生进行讲述的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进行智慧地调整和开放,更好地关注文本内容。最后,在学生自主性讲述过程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同桌或者小组的方式进行练说,达到巩固和提升的效果。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品味细节之后,搭建了言语综合性实践的平台,将原本零散的认知信息和学习成果,进行了巧妙的统整和思考,为学生言语实践的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 语

对于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与转化,教师要精准解读语文要素所指向的能力,在精准定位、充分解读之后,保障语文要素的落实和转化。这就是典型的用课文来教,能够促进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