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房 敏
(江苏省徐州市解放路小学,江苏徐州 221000)
本文提出的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感知力;设计教学问题则是通过问题的引导来让学生去思考、去总结知识点;而开展教学活动则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不断创新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学生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由于道德与法治知识较为抽象,加上部分教师的授课模式较为单一,课堂枯燥、无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厌烦心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去打扰其他学生学习,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足,这不利于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基于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避免使用平淡的讲解模式,多融入一些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
其次,学生存在难以理解的内容。虽然道德与法治课本内容的编排符合学生的智力发展特征,但是学生对很多知识多处于浅层理解状态,对深层次的知识难以更加准确地掌握。学生只是将教师讲解的重点内容进行死记硬背,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次内涵。有的学生甚至不懂得遵守规则的意义,对知识的接受只是停留在背诵的层面。
最后,学生存在行为上的错误。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时,很多学生并不能将知识转化为日常的认知。有的学生会表现出如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思考怎样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转化,而这才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意义所在[2]。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知识的重点,懂得相应的道理。这样的方式比小学生听教师讲枯燥的大道理的效果要好得多。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以情境创设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能让学生借助更加真实的模拟情景,有效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因此,笔者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会为学生模拟相关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来学习相关知识[3]。
例如,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大多理解了课本知识,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对安全问题提高重视。为此,笔者为学生创设了教学情境:“一名交通警察在马路上工作,大家来扮演课本中违反交通规则的司机和路人,其他同学来分析他们会有什么后果。”在情景模拟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扮演超载的司机,有的学生扮演闯红灯的路人,其他学生则说出这些学生违反了哪些交通规则,并说出这种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提升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体会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设计相关问题,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了解知识的内涵。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设计的问题要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其次,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能够弄得懂、想得透,实现教育的目的;最后,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如具有趣味性或者难度适中等[4]。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爸爸妈妈在我心中”这一课时,由于很多学生在家中习惯了当“小皇帝”“小公主”,对父母的爱没有深刻的体会,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问题:“同学们,大家都来说说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自己的,我们应该怎样去爱自己的父母呢?”这样的问题创设,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反思自身的行为,还可以让学生将答案转化为行动,进而在生活中更加爱自己的父母。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品质,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活动的开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变得更加主动。因此,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会适当开展一些简单的活动,一方面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另一方面也在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小学道德与法治“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一单元教学中,由于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大多娇生惯养,缺乏家庭意识,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生动、有趣的“我为我家做装饰”手工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动手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手工作品,然后在作品上写上自己的心里话。在这样有趣的活动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大家纷纷参与到活动中,同时也增强了对家的热爱之情。在活动结束后,笔者进行了总结和引导:“同学们,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为我们的家做出了漂亮的装饰。我们是不是也要爱我们的家、爱我们的爸爸妈妈和每位长辈呢?是不是要努力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呢?”学生纷纷给出肯定的回答,由衷地对自己的家产生了热爱之情,也奠定了良好的品德基础。
上述教学策略虽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和道德意识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教师还要重视自身素养的提升。在设计教学问题、情境创设及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有效整合课本中的知识。无论教学方式如何创新,课本永远是教师教学的根本,更是培养学生良好素养的基石。
其次,教师要在应用多元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教师只有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才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若教师只是追求对学生的教育,而脱离了实际,学生反而更加迷茫,难以明白教师的真正用意,并且很难掌握课本上的知识。
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在学生犯错或者思想出现偏差时,要给予对方一定的宽容,并对其进行有效引导。这样才会给学生足够的信心,让其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虚心接受,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并且能够将其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