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初中数学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时间:2024-05-07

姜 丽

(江苏省徐州东苑中学,江苏徐州 221000)

引 言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不仅使教师的教学负担十分沉重,而且会加大学生吸收知识的难度。所以,如何提升数学教学效率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主要从设计微课、组织小组探究、使用思维导图和联系生活实际四方面入手,对如何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化进行探究。

一、设计微课,引导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不能完全理解所有知识,对于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只有经过再三学习才能完全掌握[1]。但是教师若是反复进行知识讲解,容易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因此,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微课,让学生根据微课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时,就使用微课教学,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进行学习。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时,笔者通过微课视频分别给学生讲述了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两种解决方法,并将这两种方法的具体步骤通过视频展示给学生,同时搭配相应的例题来进行讲解。在进行微课教学后,笔者给学生出了两道题目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这两道题目都比较简单,第一道题目用加减消元法比较容易计算,第二道题目用代入消元法比较简单,但是有的学生没有认清这两种方法的关系,使用不恰当的方法使计算步骤不断增加,有的学生甚至出现失误,计算错误。面对这种情况,笔者没有直接给学生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继续观看笔者录制的微课,如果学生无法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笔者再指点学生,引导学生解决疑问。

微课的设计,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节约教学时间,让教师不再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反复讲解,而且可以方便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对问题感到不解时,可以随时观看视频来进行学习,使学习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二、小组探究,碰撞思维火花

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体现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他们擅长的方面各有不同。教师可以为学生留下小组探究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产生思维碰撞。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勾股定理与平方根”时,在讲完“立方根”的相关知识之后,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对于立方根和平方根的相关知识混淆不清,笔者向学生举例,2²=4,2³=8,而4的平方根是±2,8的立方根是2。此时让学生以3~5人为一组,根据例子总结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异同点。经过探究,学生发现平方根与立方根的个数是不一样的,前者的个数一般是2个,0比较特殊,只有1个;而后者的个数一般只有1个。除此之外,并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平方根,只有整数和0,即非负数有平方根;而对于立方根来说,所有的数都有立方根。平方根与立方根的联系为这两者都是乘方运算的逆运算。这样,学生就能清晰掌握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和联系了。

通过小组探究,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都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共同努力下解决问题,学生的协作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三、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

初中数学相对简单,但是学生如果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懂得将知识进行联系,就会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久而久之,会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够了解到所要学习的重点知识,还可以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建立知识体系。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图形的全等”时,就通过思维导图来进行教学,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目的性。在讲完“全等三角形”的内容之后,笔者引领学生建立思维导图。图的起点是“全等三角形”,在第一个分支上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判定又分为直角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前者判定方法主要是HL,后者的判定方法为SSS、SAS、ASA、AAS;第二个分支是角平分线的性质;第三个分支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主要有4个性质,为方便学生掌握,笔者为学生一一列出。在思维导图的最后,笔者还向学生展示了常见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考查题型,分别从三方面进行展示:已知两边、已知一边一角、已知两角。这样,学生就能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自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在学生的学习以及记忆过程中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除此之外,思维导图还可以将知识进行有效连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一举两得。

四、联系生活,尝试学以致用

数学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学生如果对数学缺乏兴趣,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数学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联系,这样,学生才能保持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尝试学以致用。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时,就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专心听讲,笔者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老师的年龄减去9再除以2就和大家的年龄13岁相等,那么你们知道老师的年龄是多少吗?”年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在听到问题之后就开始进行计算,之后学生说出答案:13×2+9=35(岁)。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进行计算,得出正确答案,笔者肯定了学生的答案。之后,笔者再问学生提问:“同学们,再过多少年,老师的年龄是你们年龄的2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如果学生按照一年一年叠加的方式来计算的话会很浪费时间。笔者借机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学习完之后,笔者让学生尝试解决之前的问题。学生设经过的时间为x年,那么可以列出等式:35+x=2(13+x),就可以得出x=9,这样,学生就可以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

通过联系生活来进行教学,学生就会发现数学的趣味,从而保持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应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结 语

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探索适用于学生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不能只按照一种方法来进行教学,应不断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