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舌尖上的内蒙古

时间:2024-04-24

高旭天 张晶 吕亚娟

内蒙古的好食材好味道,几乎在中国各地触手可及:牛羊肉、乳制品、玉米、小麦、大米、瓜果、蔬菜、葵花、杂粮等等各具特色。了解内蒙古,不妨从舌尖开始。

食谱中的内蒙古“硬菜”

2020年春节期间,内蒙古为湖北送上了一份“硬核”驰援物资—200吨羊肉、100吨牛肉、100吨牛奶、200吨猪肉。消息一出,很快在网络上成为热搜。在全国各地,来自内蒙古草原的牛羊肉一向深受食客青睐。

“离开家乡十几年了,我还是一直吃老家锡林郭勒盟牧区产的牛羊肉。”现居呼和浩特市的那顺乌日图说。从前,他每年都要托人从老家代购整只的牛羊,现在,多家锡林郭勒牛羊肉直营店开到了呼和浩特,那顺乌日图一家成了直营店的忠实顾客。

好草场才能养出好牛羊。位于北京正北方、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的锡林郭勒草原,是“放养羊”的主要产地之一。这片大草原,拥有20多条河流、400多个湖泊,生长着包括400多种中药材在内的2400多种野生植物,生息繁衍着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察哈尔羊、乌冉克羊等名优羊种。好品质源自天然,也离不开现代牧业科技的支撑。在苏尼特左旗牧民钢照日格的牧场,房前屋后到处是各类智能设备。通过手机里的智慧牧场App,他能随时随地监控牧场上的动态,也能通过头羊脖子上的GPS定位器轻松找到羊群,还能在几公里外操控智能水槽给牛饮水。目前,当地已有500多户牧民像钢照日格一样用上了这款App,足不出戶就能轻松放牧。

在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鄂尔多斯等地,许多牧民都是在大数据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了标准化、智能化养牧。而各地正在建设的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则赋予牛羊专属的“身份证”:牛犊、羊羔一出生就要打上耳标,在饲养、加工、物流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信息数据导入,只要扫一扫牛羊肉包装上的二维码,牛羊的生前“履历”就能一目了然。

天然、绿色、有机,标准化、智能化、可追溯,内蒙古牛羊肉几乎满足了消费者对“高端”的全部定义。现在,牧人们追求的早已不再是牛羊的数量,而是在少养、精养的前提下实现逐年增收。

餐桌上的内蒙古乳香

前段时间,一个好玩的话题—“内蒙古的自来水龙头流牛奶”,引发大量网友的讨论。众多短视频里,内蒙古网友一本正经地在自家厨房中向人们“证实”着这个存在已久的传言。尽管这只是个夸张的比喻,但是内蒙古牛奶多、牛奶好,是不争的事实。

奶和奶食品,贯穿了整个北方草原数千年的文明史。这片广袤的草原,承载着诸多游牧民族放马牧羊、食肉饮酪的过往。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游牧生活中,人们并不能顿顿吃肉,奶食品才是每日的主食。牧人的一天,往往是从挤奶开始的。新挤出的奶汁,经过一道道手工工序,变成了各色各样的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的奶食品:奶皮子、奶豆腐、奶嚼口、奶茶、酸牛奶、酸马奶……它们千百年来一直在草原上广为流行,至今深受内蒙古群众喜爱。

“我们这里有150多家奶食品手工作坊,每天使用13万多斤鲜奶,日均5000多斤奶食品通过电商快递到全国各地。”一位锡林郭勒盟镶黄旗的干部告诉记者。镶黄旗有着众多的传统奶食品制作技艺传承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传统奶制品制作行业。

蒙古族姑娘伊日贵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开起了奶食品店,她把奶食品制作过程拍成短视频在网上发布,有的视频收获了超过8万的点击量。呼和浩特市,15名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学生联合创办了一家传统奶食品体验店,在销售成品的同时,也给市民提供来店里亲身体验奶食品制作的机会。

除了传统奶食品,常伴国人身边的内蒙古乳品,就是蒙牛、伊利等企业的产品了。多年来,两家企业产值一直位居前列,其总部就设在有着“中国乳都”称号的呼和浩特。

蒙牛乳业有着全球知名的智能化乳品生产线。在这里,每一滴奶的生产,都是由工厂的大脑—中央控制室来掌控的。当奶罐车把鲜奶从奶源基地运到工厂,接下来的接收、检验、配料、杀菌等环节,就都在无人无菌生产线上进行。这期间,工人只需盯着显示屏,而看不到一滴奶。灌装好的产品,由机械手臂码垛机自动码放,配合红外侦测电子车,产品能够实现智能化立体入库。完成一次运奶任务的奶罐车,则会在高压喷淋设备下进行酸、碱、蒸汽及开水清洗,以免残留陈奶污染新奶。

内蒙古乳品的好品质,不光品尝得到,还看得到。多年来,蒙牛、伊利一直开放工厂邀请公众参观,让消费者见证品质。近年来,它们还推出VR在线参观,将人工智能与VR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让消费者在家就能体验牧场、工厂和实验室,了解各类奶制品的生产全过程。

饭碗里的内蒙古好粮

内蒙古既是牧业大区,也是农业大区。这边“风吹草低见牛羊”,那边“喜看稻菽千重浪”。一座座塞外粮仓,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内蒙古马铃薯、向日葵的播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玉米产量居全国前列,蔬菜水果、杂粮杂豆品种多样、品质优良,有着一系列闻名全国的优质农产品品牌。

2018年10月16日,在第38个世界粮食日之际,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暨兴安盟大米产业发展论坛在乌兰浩特市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开幕仪式上表示,将带领专家团队全力支持兴安盟水稻产业发展,为内蒙古的粮食生产、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让“兴安岭下米粮仓、草原深处大厨房”的名气更响、牌子更亮。

兴安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地处“寒地水稻黄金带”,土壤耕作层深厚肥沃,有机质等指标达到国家一级水平,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质一类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5%以上。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的兴安盟大米,素有“一家煮饭十家香,百家煮饭香满庄”的美誉。2019年以来,兴安盟大米通过淘宝、京东、抖音等平台及2019脱贫攻坚公益直播盛典、2019丰收节公益直播盛典等直播活动,创下了多项销售佳绩。

乌兰察布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产区,有“中国马铃薯之都”称号。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这里出产的马铃薯,块茎大、表皮光滑、皮色好、干物质含量高、无污染、病虫害少,口感又绵又沙,既能当主粮,也能当配菜。

2019年春节前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乌兰察布市考察,在村民张联奎家里品尝烤土豆时说:“味道不错,要广泛种植,包装包装把它发展起来。”

位于商都县的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一派繁忙,4万平方米的微型薯组培车间绿意盎然,身穿白色工作服的技术人员正在显微镜前凝神观察。该公司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借助高新科技和现代化管理模式,将公司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马铃薯组培及脱毒微型薯原原种生产平台及新品种推广平台。

这仅是乌兰察布市种薯产业的一个缩影。目前,乌兰察布市有马铃薯种薯企业9家,当地生产的种薯不仅能满足本地需求,还远销宁夏、云南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如今,仅马铃薯便可每年给农户带来人均3000元人民币的收入,已成为乌兰察布市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舌尖上的内蒙古味道丰富:捧一把河套雪花粉,里面有黄河的味道;抓一把兴安盟大米,里面有黑土的味道;涮一片苏尼特羔羊肉,里面有沙葱和甘草的味道……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就是美好生活的味道。

高旭天 张晶 吕亚娟 内蒙古实践杂志社“爱上内蒙古”专题报道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