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张春霞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北小学,江苏南通 226600)
合作学习是为《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是历经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小组合作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不少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安排的小组合作依然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体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来。鉴于此,教师有必要审视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新形式、新要求下的合作学习的高效模式,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尝试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小组合作机制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应该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是合作能够汇聚集体的力量,让学生的思考角度更多元,考虑问题更深入、更完善;二是在合作中也有竞争,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思考和交流中;三是小组合作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应有的发展[1]。但是从实际应用上来说,很多课堂上的所谓小组合作浮于表面,徒具其形,不得其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小组合作中,应该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锻炼,但是现实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少数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其余学生充当听众;有的时候甚至学生还没有听懂发言人的意思,合作交流的时间已经到了。而且即便教师提供的时间充足,不少学生也习惯了充当听众的角色,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参与小组活动。
学生首先应该在交流中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其次要理解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相对照,并求同存异。但是在集体交流的时候,笔者经常会发现同一个小组的学生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他们其实还是在单独表达,只不过将在全班交流中需要表达的内容先在小组中说了一遍而已,这样的交流就达不到汇聚集体力量的效果。
学生在小组中应该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在什么时候做。但是因为小组缺乏整体的建构,缺乏相应的机制,导致学生的小组交流比较乱,很多时候学生还是习惯于听小组中已经经过实践证明的“强者”的意见;即使有学生的想法和听到的不一致,他们也不会主动提出来。
历经多年的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也应当与时俱进,而不是停留在原有的“套路”上[2]。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育教学应该更加突出学生个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这样的教育诉求中,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个重要的阵地。未来社会的细分工是必然的,所以未来的学生需要较强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不能再紧跟领头羊,而是要有自己的主张、自己的决定和自己的判断。在这样的小组合作中,每一名学生都要彰显个性。
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当在新的生态环境下探索新的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让小组成员的沟通更加顺畅。这样不但能够推动学生的合作学习,而且会让他们的数学学习因为合作而深入。
在传统印象中,小组合作都是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遇到稍微有困难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汇聚集体的力量去攻关;在学生独立尝试之后,教师可以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索有没有其他的可能。但是在学习方式变革之后,小组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也应该拓展到更广阔的范围,让学生的合作更充分。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分发了预学单,让他们到生活中去寻找圆;并探索这些圆的共性,思索这些地方为什么要用圆形,然后想办法画出一个圆。在学生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笔者让学生在班级平台上的群中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看法,将自己的一些做法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放到平台上。因为这种交流方式具有开放性,学生都愿意将自己的做法展示出来,也愿意将自己对别人方法的意见表达出来,所以他们在小组交流中很投入,对问题的研讨也很充分。在后台拿到各个讨论组的第一手数据之后,笔者将学生交流过程中一些有价值的意见整理出来,成为第二天课堂交流的素材。在这样的学习中,因为小组交流的时间放在课前,而且学生处于更加开放的环境中,所以他们的交流很投入;交流中也涉及一些本质的数学问题,这让课堂学习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率。
传统的分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的分组有利于各个小组间的平衡,也让小组内有了分层学习的基础;但是对于学生个性发展而言,这样分组会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适当改变这样的分组方式,让分组更科学。
例如,在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时,笔者直截了当地揭示了课题,并引导学生猜想多边形的面积与哪些因素相关。在利用软件收集了学生从终端传来的意见之后,笔者将两个有代表性的意见展示出来:一种是认为钉子板上多边形的面积与内部的钉子数有关;一种是认为多边形的面积不但与内部的钉子数有关,而且跟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也有关。在确定了研究大方向之后,笔者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在大组内根据人数分成小组),让他们在组内根据自己的想法确定研究的方法和需要的材料,并尝试探索出其中的规律。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第一小组的学生发现自己的大方向好像出现了偏差,于是一些学生示意想改变之前的判断,笔者立即安排这些学生加入到另外的小组中。在展示交流中,学生不但揭示了其中的规律,还对小组合作的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分组也可以根据他们的观点随机组合,并随时更改。这样的探索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而言是具有推动作用的。
数学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全程,并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学生会有更好的存在感和融入感。
例如,在教学“打折问题”之后,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际调研,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并通过合适的形式将自己的研究过程展示出来。此后学生展开了分工,有的学生实际调查,将一些素材通过各种方法传给自己的队友;有的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从打折的角度进行分析;有的学生将小组形成的结果制作成简单的PPT;在课上交流的时候,再推举出小组内贡献较大的学生介绍本小组的研究结果,将小组合作的分工协作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可以感到数学的有趣、有用,也可以增强参与意识,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需要与时俱进,需要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从全新的角度组织和推进;从而让学生在这样的合作中可以有更广泛的收获,进而让他们的数学学习因为小组合作的变革更加高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