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良志
(福建省安溪县逸夫实验小学,福建安溪 362400)
数学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为数学建模思想,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从形象逐渐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如果没有养成对应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问题本质难以被他们掌握。数学建模用数学语言解释现实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这种解题模式将生活实践问题和数学问题巧妙结合,通过数学建模来计量、测算、分析和总结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意义[1]。
数学来源于实践,现实世界中的很多事例都可以从数学的角度得以解决。数学建模通过巧妙的情境创设等方法,教师将创建的情景与日常生活结合,可以把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条理化、具体化,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便于他们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从而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
例如,笔者在讲解“统计”这节课时,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个例子。小禾的奶奶去菜市场买菜,买了3元钱的苹果、4元钱的菠菜、2元钱的胡萝卜、6元钱的西红柿和5元钱的桃子,请问:①小禾的奶奶一共买了多少种蔬菜?②小禾的奶奶一共买了多少种水果?③奶奶买这些东西一共花了多少元钱?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会对物品进行初步的排列和分类。首先认真审题,第一问是蔬菜的种类数,第二问是水果的种类数,引导学生将题目中出现的所有物品先进行分类:①蔬菜有菠菜、胡萝卜和西红柿三种;②水果有苹果和桃子两种。第三问是对所有物品的价格进行统计,即:3+4+2+6+5=20(元)。从这个现实中的问题引出当天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统计。通过课前的情境创设,学生对统计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笔者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画出条形统计图,横轴表示物品,纵轴表示对应花的钱数。统计图可以增强学生对统计概念的理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为生活带来的便捷,理解数学应用的价值。
从生活中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以现实的问题作为课堂的引子;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目标,方便他们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做出判断,加深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的理解。
数学建模思想用数学语言解释现实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这种思维模式将生活实践问题和数学问题巧妙结合。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租船问题”中,借用生活中的案例向学生讲解“优化思想”。为了加深学生对优化思想的应用,笔者又继续联系生活实际举了一个例子:班级有50名学生组织春游,现在有租大客车和小客车两种车型的选择,大车每辆车可以坐12个人,大车每辆车的车费是30元;小车每辆车可以坐10个人,小车每辆车的车费是25元。求怎样安排乘车才最省钱?
方案一:全租大车,需要50÷12=4……2(辆),因此需要租5辆车,浪费了10个座位,计算租金为5×30=150(元)。
方案二:全租小车,需要50÷10=5(辆),正好租5辆小车就可以将所有学生运走,租金为5×25=125(元)。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学会运用建立模型的方法找到解题的思路。通过数学模型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本质,找到解题的便捷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建立解题体系,使他们可以通过灵活运用数学方法找到解题思路。
当学生学会了建立数学基本模型,有了基本的数学建模意识之后,教师就可以将建模思想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本中的例题出发,进行建立模型的初步探索;也可以将课本上的例题加以延伸和利用,引导学生用模型解决各种多变的数学难题,灵活掌握数学问题的解题要义[2]。
例如,笔者在讲解怎样求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这两个知识点时,提前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制作一个底面半径为3厘米、高为5厘米的圆柱体。让他们在制作圆柱体的过程中体会圆柱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们在课堂上通过拆分圆柱体进行演示,得知圆柱体由三部分构成:两个圆形底面和一个矩形侧面。笔者提出问题:“侧面矩形的宽,也就是圆柱体的高为已知的5厘米,那侧面的长为多少厘米?”让他们观察侧面的长与底面圆的关系,即:C底面圆=长方形的长,由此推出:S圆柱=S底面圆×2+S侧面,S侧面=C底面圆×h圆柱。在此题中的应用为:S圆柱=π×9×2+6π×5=48π(平方厘米);运用求长方体体积相同的方法推出V圆柱体=S底面圆×h圆柱,在此题中的应用为:V圆柱体=9π×5=45π(立方厘米)。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利用建模思维和之前的学习经验可以推算出新的公式,掌握新的知识。灵活运用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理解数学的解题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数学问题的本质是生活问题,教师通过运用数学方法回归到实践活动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应用价值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的四则运算,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灵活运用加减法到现实生活中。笔者在学校组织的一次课外实践中,带领学生去果园里摘草莓,把摘到的草莓收集到小筐里,摘完草莓后笔者问学生:“同学们,我们数一数今天一共帮农民伯伯摘了多少筐草莓呢?”他们争先恐后地开始数起来“1、2、3……9,一共有9筐的草莓”,笔者继续追问:“为了感谢我们的辛勤劳作,农民伯伯要奖励我们3筐草莓,给了我们3筐草莓,农民伯伯还剩多少筐?”引导他们学会把课堂中学到的加减运算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列出公式:9-3=6(筐),得到6筐的答案。此时刚好农民伯伯又拿过来4筐草莓,笔者问道:“农民伯伯把草莓分给我们之后又拿过来4筐,现在有多少筐草莓呢?”引导学生列出公式:6+4=10(筐)。通过摘草莓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10以内加减法”等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培养他们的建模意识。
培养建模意识,可以提高学生面对生活实践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现实中的疑惑时,可以从容地从实际生活的难题中剖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思考、运算,从而通过数学方法解决现实中的疑惑,深化他们对数学的认知。
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抽象思维,用条理思路看待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灵活应用程度,使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数学建模方法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进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