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童晓峰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城东中学,福建宁化 365400)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化学学习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断和实践能力”。因此,通过教师精心的引导,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正是新课程对化学教学所倡导的。
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对化学教材中的各种变化感到十分好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1]。
例如,在《绪言》一课教学中,当教师讲授将翠绿色的孔雀石放炭火上燃烧,会有红色的铜生成时,学生就会觉得很不可思议。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孔雀石的受热分解视频或实验,引导学生来解决这一问题,最后让学生明白:原来孔雀石中含有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铜受热会分解,致使学生初步感受化学的奇妙,学习兴趣被激发。可见,抓住学生初学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积极的质疑意识,能够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最原始的动力。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只能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被动地接受知识。当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提出质疑时,教师觉得学生不尊重自己,也怕打乱原本设计好的教学流程,更怕解决不了学生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而影响了自己的权威。同时,有些学生本来就胆小、紧张,害怕所提问题幼稚、荒谬而受到责备或被学生取笑。渐渐地,上课变成了毫无热情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萌芽视而不见,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了课堂的主流,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会对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产生疑问。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给予一定的评价与鼓励,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找出闪光点和可贵之处,让学生通过提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2]。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拓宽思维空间,延伸思维深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重要手段。正如教育家贝德福特所说:“你可以每天为学生上一节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将终身受益。”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课前充分准备,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点,精心设疑,激发学生思维,激励学生去探究问题。
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本内容,上课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二氧化碳?(2)实验室用什么装置制取二氧化碳?(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还是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为什么?(4)参考氧气的收集方法,实验时如何收集二氧化碳?这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实验,自行探究,最后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得出答案。
课堂是一个平等的教学空间,教师上课若只是传授教材中固定的教学内容,就无法让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知识产生怀疑。因此,教师为了让学生有疑可问,有时需要故意犯错,有时需要大智若愚,有时需要讲一半留一半等,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质疑,也可以借此检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
例如,在讲授“利用化合价写化学式”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故意写错几个化学式,来考查学生对常见元素化合价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这一原则的应用程度。但是,这种故意出错的行为,有时候应该有个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给予暗示,让学生有所启发,切不可心急,否则,欲速则不达。同时,也要因势利导,逐步克服未提出问题和提问题的倾向,让问题更有价值。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利用化学实验来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不但具有现象直观、印象深刻和说服力强等特点,还能让学生在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由于学生所学化学知识有限,教师无法用简单的语言将学生的问题解释清楚,或教师的解释无法让学生充分接受,因此,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思考,使学生心中的疑问变得清晰明白。
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教学中,学生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一定要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无法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的手段,让学生观察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的现象。当学生发现刚开始有气泡生成,而后生成的气泡越来越少,把反应停止的液体倒出,再放入一块新的大理石时,又有气泡生成时,通过这种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学生明白了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会生成一种物质,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由此,疑问便解开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很多情况下,学生不是不想问,而是不知道如何发现问题。因此,要想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教师必须向学生传授提出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发现问题。
在学习氧气这一课题时,木炭燃烧后,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通过这一现象,可以引导学生:如果往澄清的石灰水的试管里吹气,石灰水是否也会变浑浊?通过类似的引导,让学生明白,问题源于学习知识,源于现实生活,源于自身的观察与实践。学生的好问与勤问仅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关键是好问,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多加引导、多加训练,逐步让学生的提问去粗取精,弃伪存真。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和解疑的过程。当学生有疑问时,教师帮其解决;当学生没有疑问时,教师设置各种疑问带入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在解疑中得到锻炼与提高。所以,教师只有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认真学习,掌握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回归课堂,参与教学,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