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林丹丹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杏北小学,福建厦门 36102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1]”。因此,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成了现课堂的重要内容。
当前在小学语文的讲坛上,还普遍存在着“教师发问,学生作答”的教育形式,学生在课堂上仍处于被动的状态,对于如何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还是比较薄弱;即便是提出一些问题,也都是一些表象化和低层次的东西,缺乏有价值的探究。学生缺少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社会经验,他们的质疑能力必然会受到影响。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观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的资源丰富自己的学习资源;并且能够去发现其中与原有经验所不同之处,从而在脑中常有疑问。如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引导学生回顾在生活中会和什么事物进行赛跑,发现这些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而对于时间这个缥缈的东西,如何进行赛跑,疑问自然就产生在学生的脑中。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在预习当中自学。教师在布置预习功课时,能够给学生思考的问题,让他们在熟悉文本的前提下,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学生在自学中无法找到答案时,课堂中教师即可引导他们,使他们带有求知欲,展开自己的思维,从而提升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每个学生都有对事物好奇的种子;但是这颗种子是否能够生根发芽,则取决于课堂环境气氛。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学习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读到句子:“树木变成了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一名学生提出了看法:“老师,虽然村里的树木减少了,可是村民们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呀!难道村民就要一直保护树而过得很艰苦吗?”对于学生的这个质疑,笔者没有立刻反驳,而是引导他们抓住“各家各户”“应有尽有”“大量”等词语去感悟,过度的开发不仅无法保障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而会带来更大的伤害。学生对教师没有了恐惧和压迫感,不会害怕被嘲笑否定,就更能无顾虑地提出自己的看法,随意畅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其次,教师要鼓励包容学生不同的思维。如在教学课文《自然之道》后,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质疑:“既然向导已经知道了大自然之道,为什么还要抱起幼龟朝大海走去?他的做法是错误的。”对于学生的这种质疑,笔者将他们对向导的做法分为正反两方,各自阐述观点。课堂一下子就气氛活跃起来。有学生说:“向导的做法是明知故犯,对那群海龟太不公平了!这是很残忍的事情呀!”另一名学生则争辩道:“人们只是听向导这么一说,肯定还是无法很真切地感受到自然之道;但是通过牺牲这几只海龟,他们以后就都不会这么做了,岂不是更有效果!”你一言、我一语,学生在这样一种如水温润的课堂中就能积极地对事物进行质疑,提高质疑的胆量,在以后的学习中更会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只是教会知识理论,而是能够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方法和获得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引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题目是整篇文章的眼睛,抓住了题目就能概括总结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对题目提出质疑,便更能带着疑问进入到文本中。如在教学《奇怪的石头》时,学生对课题产生疑问:“这块石头与其他石头有什么不同?奇怪在哪里?”“这块奇怪的石头从哪里来?”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在文中圈画批注出答案,从而明白是李四光爷爷发现这块奇怪的石头,并且经过多年的研究弄清了它的来历,从而感受他勤于动脑、坚持去打破疑问的可贵品质。
课文中常常出现两个相似的词语或者句子,但是在课文中呈现出来的感情和意义却是不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类似的词语句子进行比较,提出自己的困惑。如在教学《掌声》这篇课文中,笔者引导学生找出相似的词语进行质疑。有学生在朗读后提出“英子上台的‘一摇一晃’和下台的‘一摇一晃’心情会有什么不同?”“同学们给予的这两次热烈的掌声对于英子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英子在两次掌声中为什么变化这么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中都包含着英子这个人物性格的转变,以及掌声给她带来的无穷鼓励,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质疑中使课堂的教学不断往纵深推进。
在课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前后文矛盾或者语言矛盾的句子,这往往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作,反而蕴含着玄机之处。如《小摄影师》这一课中,有学生质疑:“‘请你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这句话中高尔基为什么一面说自己很忙,一面又愿意和小男孩见面?”有的学生答道:“因为高尔基本身就有很多事情要做,很忙碌。”对课文矛盾处的质疑,既对上文内容进行再次总结,又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
课堂上的质疑还有很多种方法,例如,针对课文的难点质疑、从课文的空白处质疑,甚至是标点符号也可以提出质疑,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的解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培养。
课堂教学结束时更要重视总结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导他们将质疑能力继续引向更为深远的领域。课后质疑,属于综合性质疑,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也可以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心思想。
一节完整的课必然有良好的开端和结尾,学生在课后的质疑更能完善整个课堂。如在教学《小摄影师》时,学生对于小男孩最后是否还会回来提出质疑,引发了学生的一系列的想象。有的学生认为小男孩为了要完成任务一定还会回来;有的学生认为小男孩因为粗心错失了一个机会,应该不会再回来了。课堂在学生的质疑中再一次得到升华,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拥有了质疑的方法,还需要不断去延伸,才能保证质疑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笔者在教学《蝙蝠和雷达》时,有学生提出:“我们的生活当中是不是还有其他东西也是从动物身上学习的?”对于这一提问,我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直接的解答,而是让学生把疑惑方向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自主地去寻找答案,在不断地质疑和探究当中提高语文的学习情趣和水平。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解惑和提升的过程。教师要保护学生内心真实而有灵性的世界,把质疑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质疑的方法传授给他们,从而帮助他们质疑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和 结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