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活化视角—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学习

时间:2024-05-07

辛艳蕊

(山东省青岛市枣山小学,山东青岛 266100)

引 言

陈鹤琴说:“活的教育,应该是在真实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真切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自然学习。”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也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充分调动和尊重学生个体经验、感受,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1]。教学中,笔者尝试让高度概括和凝练的文本语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切身感受的迁移和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情感推及中形成个体独特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促进思想和表达的提升。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走向真实、扎实和丰实,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更加准确和充满情感,并在不断地阅读学习积累中爱上语言文字。

一、直接生活经验迁移比照,让学生自然学习和真切感知

《水》教学片段:师:同学们,炎炎夏日,你们在操场上运动之后,有什么感受?生1:口渴,非常想喝水。生2:嗓子眼都快冒烟了。生3:我想到了一个成语,口干舌燥。生4:还有汗流浃背,衣服都粘在身上了。黏糊糊的难受死了。师:这时候我们是多么渴望咕咚咕咚地猛灌几大碗清水啊!当然,甜滋滋或者酸溜溜的饮料更佳。(生大笑)可是,这时候的你,算是很缺水的状态吗?(生摇头)见过风干了的狗尾巴草吗?生5:见过。一点水分也没有了。师:生活在严重缺水地区的马朝虎和他的三兄弟,在这样的夏日里,就像快被晒干的狗尾巴草,由此可见,他们也是——生6:口干舌燥,嗓子眼冒烟。生7:浑身烫烫的,连汗水都流光了。生8:此时的他们,可比我们干得多了。师:瞧,简简单单的一个比喻,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其分量远超我们烈日下活动后的干渴。马朝虎这样看似轻松实际上分量很重的写法,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大家再读课文,仔细找一找、品一品。

因为时代的差异或者与作者本身境界高度的差距,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课文中一些语言的理解并不能准确、深刻,这就需要教师去花心思引领、解惑、启发和感悟,与作者形成共鸣。上述案例中,笔者围绕课文中作者说的炎炎夏日兄弟四个快成了风干的狗尾巴草这个形象的比喻,通过联系他们烈日下上体育课剧烈运动后的直接经验,将其干渴与作者的干渴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真切体味到作者的家乡缺水之严重和人们对水需要之迫切。这样的教学,与直接解读作者像干狗尾巴草一样缺水,要形象、生动得多,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笔者再让他们走进课文找一找相似的表达。这既是对阅读方法的检验和巩固,也是对课文阅读的再深入。

二、间接生活经验唤起通感,让学生自然学习、准确把握

《负荆请罪》教学片段:师:通过阅读,你猜一猜,在廉颇的眼里,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生1:应该是个只会夸夸其谈、没有真本事的人。师:知道廉颇的功绩吗?生2:我知道,廉颇冲锋陷阵,出生入死,为保卫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师:所以在他眼里,磨嘴皮子的都是无用功,兵刃相见才是真本事、真能耐,是吧?(生不断点头)师:那在韩勃的眼里,蔺相如又是怎样的人呢?生3:口才极好、敢于斗争的人。他与秦王说理,寸步不让,毫不胆怯。师:对蔺相如不同的认识,造成了不同的态度。如果你是廉颇,你会服气一个靠嘴皮子上位的人吗?生4:如果我是廉颇,我觉得我也不会服气赵王的做法。蔺相如是能言善辩,敢于跟威风八面的秦王斗,但只能说明他的胆识,与廉颇战场上流血流汗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师:听说过《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吗?(简要概述,内容略)你还觉得,只有兵刃相见的斗争才是斗争吗?(生摇头)

对于蔺相如的上位,廉颇的那种内心不平衡需要学生去设身处地地感悟,方能理解廉颇的举动,也才不至于肤浅地给廉颇贴上“小心眼”“嫉妒”“简单粗暴”等标签;而是心生对廉颇过错的理解和谅解,包容和宽恕。笔者在让学生联系自己想法的基础上,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让他们很好地理解斗争的多种方式,从而正确理解彼时廉颇的真实心态和自我认识错误之处。这样,学生看待问题的非好即坏观点会得到纠偏,逐渐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诸如此类的阅读引导,在笔者的教学中会反复运用到。因为小学生阅读面尚且窄小,情感、语感等经验很不丰富,因此在阅读中很少有直接经验可以使用。在阅读时,教师要多给学生积累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同时,在新课学习时,不妨多提供几个相似文本,以便他们演绎归纳,形成稳定认知。这样的间接经验积累,会给学生更自然、更轻松的学习提供便利[2]。

三、直观实验操作体验分析,让学生自然学习、深化思维

《草原》教学片段:师:在老舍爷爷的眼里,草原上的小丘是什么样的?生1:非常柔美。生2:就像画家用绿色的画笔直接涂抹出来的一样。生3:这些小丘不是凭空凸起的,而是很自然的起起伏伏。生4:小丘没有断断续续,而是连绵起伏的,一直延伸到远方。师:大家真会读书!草原上的小丘,线条是那么柔美,老舍爷爷将它们比作了中国画,这是一幅怎样的中国画?谁能拿着这只绿色的粉笔将这幅画画出来?(请一名学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作画,该学生平捏粉笔,画出一段波浪,并用绿色填满)师:大家看,他画得像吗?生5:线条很流畅,像。师:说到线条,我来把它的边缘描深一点。(只勾勒出一小段,以便形成对比)生6:不可以,这是勾边,不能突出小丘那种柔美的样子。生7:老舍爷爷说,这些小丘是用绿色渲染出来的,不是用线条勾勒出的。如果勾勒出线条,小丘的样子就不柔美了。师: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渲染和勾勒原来会出现两种风格,你现在理解这两个词了吗?生8:渲染就是没有对轮廓进行勾画、限制,这样颜色就显得没有清晰的边界,这真是草原上绿草绵延的样子,也才能像老舍爷爷说的那样,有流动起来,一直流入云际的感觉。生9:勾勒显得界限分明,如同剪纸一样轮廓分明,这是高山才有的样子。

“渲染”和“勾勒”是美术上的两个专业术语,如果通过查字典或者教师的阐述,学生也不一定能理解这种专业化的语言;即使理解了,也很难形成渲染那种流动起来的感觉。因此,笔者借助作画比较的方式,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和体验;并通过对比分析,自然感知两个词语的意味,这样的教学,更凸显出学生语言感悟的培养目标。

让学生动一动手,画一画、演一演,可以让原本抽象、概括的表达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也让他们更加轻松地读懂、读透、读深刻,品味到文字的美妙意蕴。这样符合学生当下认知的语文学习,可以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思想和表达的启迪。

结 语

总之,充分关注学生走进课堂时的真实认知状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的间接经验,可以让他们自然地学习和积极主动地思维,从而生成正确与充沛的情感,进而实现语文学习的效益最大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