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部分教学研究

时间:2024-05-07

平永敏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陆家高级中学,江苏苏州 215331)

引 言

力学部分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物理常考的热门考点。其中“力的分解”部分作为力学部分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存在一些特殊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集中在“力的分解依据”上。很多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够通过表面的意思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分解某个力,也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某个力,但一旦换了场景就不知道如何进行分解。

一、力的分解应用概述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力的分解就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一个力进行分解。而在物理教学中,这些力的分解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数学问题,它还与我们具体的生活实践相结合[1]。在物理教学中,我们研究的力,是因为力的作用,使物体自身受到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包括形态上的变化,也包括运动状态上的变化。我们之所以研究物体所受外力的合成与分解,目的就在于求合力,只有合力才能够实现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而力的分解部分的知识是求合力的必要前提。依靠数学思维中力的分解的求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是行不通的。在物理解题求合力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个物体受到三个以上作用力的时候,借助力的分解来求合力比通过力的合成来求合力更加方便快捷。

二、力的分解依据

在长期的物理教学中,关于力的分解部分知识的理解呈现多样化,最为普遍的认识就是:“力是依据其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的。”力的分解就是借助平行四边形定则,将一个力分解为等效的几个力。如图1所示:物体A放在倾斜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它所受到的重力为G,在平行于斜面的顶端系一根细绳将物体A固定在斜面上,物体和斜面都保持静止状态。那么物体A对斜面的压力和物体A对细绳的拉力分别为多少?

图1

通过对物体A受力分析和图中所示,可得出物体A所受重力产生两个效果:平行于斜面向下,给细绳的拉力G1;垂直于斜面,给斜面的压力G2。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就可以求出这两个分力的大小。

从工程力学的角度来看,物体在该实例中受到重力的作用,其中的斜面和细绳限制了物体A在整个组合中的运动。物体A对斜面的压力和对细绳的拉力都是对物体A约束力的反作用力,都属于弹力。其中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就是重力和约束力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物体A对细绳的拉力和对斜面的压力,不是重力的分解产生的,而是对物体A的约束力和约束力的反作用力共同作用产生的。

在涉及如何求解的问题中,通常情况下,我们运用将研究对象单独隔离出来的方式,对它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直角坐标系对力进行分解,最终求出对应物体运动状态的合力[2]。在选取直角坐标系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运算习惯来建立,最终的计算结果不会因为直角坐标系选择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例如,针对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建立两种直角坐标系来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通过左图的直角坐标系的构建,我们可以将G的分力落到x轴和y轴上,这样就可以求出F1=Gsinθ,F2=Gcosθ。通过右边图的直角坐标系,使G落到直角坐标系的y轴上,将F1、F2分解到x轴和y轴上,最终求出F1=Gsinθ,F2=Gcosθ。

在解决上述问题时,我们虽然计算出物体A对斜面的压力为Gcosθ,但是不能说这是重力G的分力产生的作用效果。重力式物体和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转接到别的物体上,造成题目中这种静止状态的情况是物体与地球、细绳和斜面四个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而不是重力单独作用产生的结果。

结合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确定它的分力”的说法并不准确。笔者认为力分解的依据是所选的坐标系,遵循的法则就是平行四边形法则。

三、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在课堂教学的引入部分,借助生活中的动画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力的合成》部分知识,运用知识迁移理论,总结“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等知识。

第三,提出力的分解的目的。教师通过对任意一个力的分解,让学生体会,只要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就可以将一个没有任何限制的力分解为若干组分力。但是,为了解题的需要,我们并不是将它进行任意的分解,而是为了求物体所受的合力而有目的性地进行分解。

第四,向学生讲授用力的分解来求合力的具体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生活情景,建立相应的直角坐标系,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分解依据的理解。

第五,进行随堂练习。选择生活中一个具体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四、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注意事项

(一)明确力的分解的教学目的

在单纯的数学角度,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在没有限制的前提下,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若干分力。我们在做力的分解的时候,要明确分解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牛顿运动定律的推算,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所受的合力是导致物体运动变化的重要因素,而物体所受的分力并没有实际的“力的作用效果”。在力的分解部分的教学中,力分解的目的就是求解物体所受的合力。

(二)体现力的分解的依据

在上文中,我们就力的分解的依据做了分析。在该部分知识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力的分解方法以后,列举出受多个力的物体合力的计算方法,采用多种坐标系的制作方法来求解,让学生体会在不同的坐标系中求得的各种分力的结果可以不同,但是最终求得的物体所受的合力是相同的。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力的分解过程就是为了求解物体所受合力的一个解题过程”的理解。

结 语

总之,“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力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基础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因为学好“力的分解”,对日后的物理学习有很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