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张莉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69中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23)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生物核心素养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在本文中,笔者针对批判性思维这一要点,提出了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教学方法。
刘开曾有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他主张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由此可见,勤思好问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品质,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善于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提出质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与科学素养。
如教学《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笔者采用了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长素。学生在生活中对植物的向光性现象有所接触,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于是笔者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境导入探究课题。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展示了向着窗外生长的植株,并向学生提问:“观察这一植株,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现象或者问题呢?”有学生回答:“这盆植株是向着光生长的。”笔者追问:“如果老师要你们对这个植株展开科学研究,你们会以什么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呢?”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回答:“为什么植物会向光生长?光在植物向光生长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紧接着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历代科学家关于向光性的实验研究展开了学习与分析,最后学生发现植物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不均匀分布所造成的。在完成这一系列实验之后,笔者再问:“同学们对这个实验结论是否有异议呢?”由此引出向光性的产生的其他结论,作为课外拓展。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具有积极思考思考、自主分析和提出新见的特征。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视角下会有不同的感受与体会。笔者认为,培养学生批评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就是采取有效的策略打开他们的多维视角,引导他们善于利用多元化的观点进行思考,从多种角度尝试分析问题,打开思路,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与学科素养[1]。
如教学《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笔者引导学生针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这一重点内容进行了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笔者在学生理解并掌握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后,提问道:“如何评价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这一观点呢?”学生回答:“因为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等方面的形状主要由蛋白质体现,而蛋白质的合成又受基因控制,因此基因决定生物的形状。”学生利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解读了这一观点,但并不全面。笔者提示道:“大家说得很对,但是大家只说出来一个方面,生物的形状仅仅由基因决定吗?”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最后总结了更加全面的观点:除了基因外,外部环境也会对生物性状产生影响,性状的形成往往是由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批判性思维也是一种反思性思维。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批评,这是正常的血液循环,没有它就不免有停滞和生病的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批评与自我反思是促进他们不断进步的有力保障,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扎实与巩固知识,提升自身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培养他们形成善于反思的好习惯。
如教学《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的两重性等知识,于是笔者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分析与反思,提出自己存在的疑问。有学生质疑道:“在植物的向光性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在植物中的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快。然而在生长素的两重性的学习中,又说生长素的浓度高会抑制植物的生长,这两种说法不相互矛盾吗?到底是生长素多促进植物生长还是生长素少?”笔者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探究,使他们深化并巩固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解释和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这八个步骤,其中分析论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考察的是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思维能力[2]。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分析求证能力对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提高其科学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丰富证据去论证观点,向学生渗透科学家的批评精神,从而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如教学《酶的作用和本质》时,笔者向学生提问:“用Fe3+做催化剂可以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那么Fe3+与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一样吗?”大部分学生认为两者作用不一样,因为Fe3+属于化学物质,而酶则属于蛋白质;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两者作用是一样的,因为都能加速过氧化氢的反应。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就自己所持的观点展开了验证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设置了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对照组使用Fe3+,实验组使用过氧化氢酶,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最后学生得出了结论,例如分别在过氧化氢中加入等量清水、土豆研磨液、氯化铁溶液,比较发现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较高。
习题训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深化思维的常用方法。教师通过设计开放性习题,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避免他们形成思维定势。值得注意的是,开放性习题不同于封闭性习题,并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目的是促进学生善于运用多种观点系统看待问题。
如教学《从生物圈到细胞》时,笔者引导学生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进行了学习。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设计了相关的开放性习题引导他们进行作答。例如:生命系统是由许多层次组成的,我们周围世界各种事物的组成或结构与此类似,大家能用图示画出学校或其他事物的组成层次与相互关系吗?随后学生开动脑筋,利用所学知识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达到了期望的效果。这有效深化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采用“联系实际生活”“打开多维视角”“组织充分探讨”“搜集丰富证据”“设计开放习题”等教学手段,能够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能够高效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同时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生物核心素养,切实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凯.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21):99.
[2] 杨新,张君.谈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5):74-7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