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重在意趣 促进乐学——浅析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时间:2024-05-07

张 卫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江苏海门 226100)

引 言

“兴趣”这个词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是一种较为积极的意识倾向。当我们对某事产生兴趣时,做事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很多学生成绩不理想的重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强化其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后,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都会得到提高,进而学习效率也会水涨船高[1]。

一、化枯燥为有趣,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

初中阶段的数学会涉及一些函数、几何等抽象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又要用到大量的数学思想,很多教师在授课时,教学手段单一,导致学生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其实,教无定法,数学知识虽然难理解,但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一种更为形象生动的方式将数学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们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主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2]。

比如,在讲解《单项式乘单项式》时,我并没有直接引入计算法则,而是利用学生的认知能力,对教学形式进行了完善。首先,我让学生们思考“一个长方形的长是4,宽是3,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学生很快给出了答案,之后,我将问题的条件进行了调整,提问学生:“如果长方形的长是a,宽是b,则面积是多少?6个这样的长方形拼在一起,它们的面积又是多少?”我让学生们交流讨论,一起画图研究,看哪个学生能够将几种情况完整地画出。同时,我让学生们结合自己所画的图形列出对应的式子:2a·3b,2×3·a·b,(2×3)·(a·b),3a·2b,a·6b,6a·b。接下来,我让学生们思考这些式子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由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不变,学生们结合所学的知识很快就意识到这些式子是相等的。进而,学生们也就直观地意识到“3”和“2”是可以交换的,为接下来的简单计算奠定了基础。最后,我引出了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内容,由于前期的铺垫,学生们也避免了很多错误,学习效率也更为理想。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并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则,而是借助学生的认知,层层递进式地对其引导。同时,我还组织了画图形的小活动,有效地调节了课堂气氛,学生们更为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更为直观地感受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特点,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数学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不仅要对数学规律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还要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还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选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他们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讲解《生活中的不等式》时,首先,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他们创设了生活情境:周末,小红和爸妈去公园,看到很多人都在玩跷跷板,小红请求爸妈一起玩跷跷板。已知小红和她爸爸妈妈的体重分别为30kg、75kg、55kg。小红和妈妈一人坐在一边,那么,那一边会上跷呢?如果小红和她的妈妈在一边,她的爸爸在另一边,哪边会上跷呢?学生们凭借直觉,很快就给出了答案。同时,我让他们利用数学原理来说明这种现象。学生们进行短暂的思考后给出答案:因为30kg<55kg,所以小红那边上跷;又因为30kg+55kg>75kg,所以爸爸那边上跷。接下来,我又给学生们列举了生活中其他的事例,让他们结合现实情境认识数量间的不等关系,理解不等式的意义。最后,我结合教材引出不等式的概念及意义。

由于这部分知识相对较为简单,重点是引导学生分析具体事例,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因此,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更多的是引导,让学生从感性认知出发,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而提高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让数学课堂更有活力

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教师要重视起操作的重要性,利用教材中涉及的内容,为学生们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一来,数学课堂才能更有活力,进而推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他们才能通过观察、操作、探究,感知学习的内容,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创造思维。

比如,在讲解《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时,我带领学生们进行了一个“折纸印墨迹”活动。首先,我利用滴管在纸上滴上一滴墨水,将其对折,压平。墨迹晾干后,我提问学生:“你们发现折痕的两边的墨迹形状一样吗?两边的墨迹的位置与折痕又有哪些关系?”接下来,我让学生们试着动手操作,体会折纸印墨迹的过程,联系相关的知识,对其进行观察,认识轴对称的本质特征。在学生们操作的过程中,我也进行了引导,让他们将这张纸看成一个轴对称图形,找出其中的对称轴。接下来,我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一些生活中图形成轴对称的实例。“折纸印墨迹”的活动只是一个预热,之后,我又将学生们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合作进行剪纸的操作活动,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在操作过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为了帮助学生们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我引入了两个操作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感知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和区别。同时,学生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也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图形的对称美,提高了参与数学活动的欲望。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更为生动形象的情境

多媒体技术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们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让“枯燥”的数学课堂增添更多的色彩[4]。因此,在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地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课堂上,辅助数学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解《图形的旋转》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们演示了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并让学生们交流讨论,列举一些生活中类似的旋转现象。然后,我让学生们观察多媒体动画中演示的旋转现象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学生们观察、分析后找出了旋转的特点: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一定的角度。我对学生们的答案进行了肯定,并板书概念,让学生们更为准确地理解旋转相关的知识。接下来,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带领学生们探究数学图形旋转的性质,深化他们对旋转的认识。探究过后,我为学生们创设了形象生动的情境,让他们欣赏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让他们结合所学的概念对其感知,一来帮助学生们巩固对旋转的理解,二来提高他们数学审美能力。最后,我让学生们思考分析这次课堂学习的收获,并发表自己的感想。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创设情境,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有效地引出了课题。在探究过程中,也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数学问题简化,降低了学生们的理解难度。最后,再次为学生们创设生活情境,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结 语

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一定要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他们构建充满智慧与魅力的数学课堂。这样,才能让学生乐学,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杨德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11,(23):115.

[2] 马元善.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点滴体会[J].教育革新,2013,(1):48-49.

[3] 董青青.对初中生数学探究性学习兴趣培养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46+135.

[4] 高雪明.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03):107-10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