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吴爱芬
(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高级中学,江苏如东 226400)
近些年教育一直在创新,我们一边喊着口号,一边改变着自己的实际行动,将教育与教学进行了系统性的改变。探究式教学与创造是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教育目标,也是教育的方向。
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也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勇于克服的精神。通过有步骤、有层次的指导,逐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理解适用范围。改变对学生的“滔滔不绝”的讲解,预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地理课堂的兴趣,进而彰显出探究式地理课堂的魅力。
比如,在教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这部分内容时,这部分内容涉及了农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教材中将以美国为例,对农业生产条件等因素进行了阐述和分析,逐步阐释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虽然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已经实行多年,但对于没有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学生,这个概念比较陌生。基于此,我在教学中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讲解,在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的基础上,将这个政策挪到农业上,从农业种植到农业生产,在从“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内容以地域为主要载体,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的讲解。一边讲解一边引导学生思考美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做法。用这种方式,将学生的思路充分启发出来,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有效地替代了滔滔不绝的方式,避免学生的枯燥情绪的产生。
要将课堂还给学生,不要让我们的“讲”替代了学生的“想”,否则学生只能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少对知识的一种思考意识。尤其对于高三的学生,大量的习题面前,我们应该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找寻规律,总结问题,将知识点进行充分的梳理和掌握。
探究式教学关键在于对学生意识的激发、思维的启迪,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问题进行充分思考,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我在课堂上比较注意对学生的提问方式,用问题为新知识点“铺路”。不要急于求成,着急将课堂的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充分夯实“地基”基础,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学生理解,提升学生课堂效果[1]。
比如,在教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这部分内容时,课堂上,我没有急于将这部分知识进行讲解,而是先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同学们,这是什么?”我指着教室旁边的水盆里的水,“水。”“很好,这是什么形态的?”“液态。”显然这些问题比较简单,接着我继续进行提问:“大家来说一说,水都有什么形态呢?”“液态,固态,气态。”“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转化的吗?”这个问题上,我增加了一些难度,但这部分内容仍然是学生学过的。“加热时,水会从液态变成气态,温度降低时,气态变成液态,液态变成固态。”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为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点奠定了基础,然后我顺势而导,将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了引入,由于有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快就对第一部分的“水循环”透彻理解并熟练掌握。
讲解新课时,我们要灵活掌握方式,可以将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的加工,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引发学生对看到的内容产生疑问,学生就会对知识点的讲解更加用心,注意力也更加集中,这种状态会为我们的提问奠定一定的基础。
实践是我们在教学中一直强调的重中之重,没有实践,学生拥有再好的理论也无用处。现在的各科教学,对实践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地理学科也是一样,课堂上我们应该多组织学生继续实践,将所学习的知识点与实践内容进行紧密结合,尽量不要对学生进行泛泛的抽象理论,要学会用实践的方式,将我们教学中的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形象化,提升学生的理解效果。
比如,在教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这是一节有关于交通运输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的内容,在讲解时,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以往我都是将交通运输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然后与学生共同绘画,但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仍然梳理不出头绪来。面对这样一种状态,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学生自由分组,每组5~6个人,针对本地区的某一条交通运输路线进行实地观察,针对交通运输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形成原因,总结规律,并且找寻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用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学生进行实践前,我会对实践目标进行制定,为学生制定方向。学生在实践中,结合书中的知识点,小组内部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实践能够锻炼学生的学用结合能力,也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我经常会给学生预留一些任务,这些任务会成为学生在实践中的方向和目标,久而久之,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针对性地自主预设目标,让实践效果更加明显。
所谓纵横联系即对以往学生学过的知识和各个学科相关知识进行联系,串联成一个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进行记忆。这种方式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在关联的知识点延伸上,我们要注重一些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在联系的自主总结,尤其对于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其相关的一系列联系,将“学会”变成了“会学”,减少“死记硬背”的过程。
比如,在教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大气环境》这部分内容时,这是一节有关大气内部环境分析方面的内容。在学生进行知识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时,涉及到了“等压面”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我联系物理知识点中的“压力”,从基础的概念入手,和学生进行了回顾,针对“压力”的概念以及要素,和学生重温以往学过的知识,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的铺垫下,对于“底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于地面”很快就理解。在讲解“水平气压的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时,我又进行了“力与运动”的物理知识的联系:“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会朝着作用力的方向运动。”用这样的联系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大气环境下,物体运动的原因,减少了很多死记硬背的环节,学习起来更加轻松,面对比较难的知识点时,能够自主地寻找相关联的内容,增进理解,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对地理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多元化的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创新意识即在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充分掌握的基础上,产生疑问,追溯原因,进而产生萌生出新的想法,这就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过程。通过纵横交错的多元化联系,有效地减免学生死记硬背的负担。
探究式地理教学是一项长期教学目标,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启发,学生能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场景有足够的想象,这种想象之下,学生会萌生一些想法,这就是创新意识的雏形阶段,也是探究式教学的最终实现教育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落实对学生的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丽英.浅谈探究式地理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10):63,6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