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林翠金
(福建省霞浦县第三小学,福建宁德 355100)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对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越来越重视。良好的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融情育德教学,可以有效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情感氛围,促进学生学习道德教学理论,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营造的情境氛围中增强自我体验,深化道德认知。以“爸爸妈妈在我心中”这一节教学为例,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的父母吗?在你印象中,你的父母是怎样的人?”然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说出自己对父母的评价和认知。随后,教师可设置表格并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回答填写以下问题:(1)从小到大自己给父母倒过多少杯水?估测下父母给你倒水的次数。(2)每年生日父母都会记得,并细心地准备好礼物,那么父母的生日,自己记住了吗?在他们生日当天有送上自己的祝福吗?(3)有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吗?做了哪些家务呢?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懂得感恩,从而理解父母,更加关心父母。在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投影仪播放父母辛勤劳作的画面,并让学生在问题下方表格的留言板中写出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最后,教师将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本节课的重点和感悟,说出在以后生活中应当如何回报父母的恩情。整节课教学,从导入问题的设置,到表格的填写、留言乃至最后的感悟,都将亲情教育融入其中,促使学生意识到在家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体验父母关爱的同时,也应主动关心他们。只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渗透情感教育,才能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更能够在亲情的催化力量下,有效转化学生的道德认知。
在渗透情感教育时,教师可以不拘泥传统教学形式,以促进学生体验情感、增进感知。例如,在教学“我们小点声”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与安静氛围相匹配的图书馆情境,并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图书馆中的不同角色。首先,让一部分学生在座位上认真阅读课文,再让两位学生大声地讲话讨论,通过多种场景变换,让参与情境中的学生表达各自的感受。如此,在安静的图书馆,大声喧哗的学生会为自己的言行感到羞愧,因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而感到歉疚。通过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体验不同场景、不同角色中的情感,从而意识到在公共场所应该保持安静,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呈现,有利于深化学生的情感认知,使学生对不良行为与习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成效。
为了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和生活实际能有效联系,教师需要加强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大部分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会全心全意地付出,并且不要求他们回报,父母的爱往往无私而伟大。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爱有多伟大,并引导学生主动去关爱父母,体验亲情。对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教学视频,并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场景一:早上,学生欢欢喜喜地背着书包去学校,父母会嘱咐他们认真听讲。场景二:放学后,天空开始下毛毛雨,天气变得凉爽。这时,从外面走来一位家长给孩子带了一把伞,并帮他穿上衣服。场景三:孩子生病了,母亲赶到学校给孩子喂药。播放完视频后,教师请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说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通过视频展示,学生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爱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它要求我们用心观察、倾听和感受,并结合生活实际案例,引起学生共鸣。虽然这些场景只是片段,但足以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感受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爱。同时,教师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还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大部分案例都源自生活,因此,教师需要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寻找相关案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从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例如,在雷锋月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弱势群体,让学生更好地关怀社会。又如,在教学“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从文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并对大自然产生热爱。此外,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健全,我们在教学时需要多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例如,在学校花园中,有不少花朵绽放,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花园参观,并欣赏这些美丽的花朵,但不少花朵被他人采摘,青青的草地也被人踩踏。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行为是不正确的,从而使学生对大自然的事物感知产生爱护之情。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德行素养,让学生有一定的法制观念,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1]。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育载体。例如,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从网络等渠道寻找合适的教学案例进行分享,让学生可以对知识有进一步理解,还可以组织各种活动讲座,开展积极有效的道德与法治宣传教育,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一言一行,在丰富多彩的平台上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知识,从而让德育内化为小学生自觉的行动意识,以达到德育的最高目标。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开始和最关键时期,这是养成教育的初始阶段。在该时期,如果教师在教学方面能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重视基础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目标,将德育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有助于德育教育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对于教师自身来说,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应严于律己、谨言慎行,为学生作好榜样,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道德素质与教养中吸收养分,因此,教师自身的言行对德育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此,教师必须充分考虑道德教育的影响因素,始终要求自己在生活中做到完美。
综上所述,我们在融情育德的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从而不断将基础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