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火之战“疫”

时间:2024-04-24

马迪

面对每日堆积如山的带菌带毒废弃物,各地都用了最传统最主流的方式—焚烧。

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这场持久的新冠肺炎战“疫”终于迎来了春天。

在电视节目和網络视频里,人们常常会看到医护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佩戴口罩及护目镜。其实,穿戴三级防护是一个很繁琐、严格甚至有仪式感的过程:换工作服、换工作鞋、戴一次性工作帽、戴N95口罩并做简单气密性测试、穿一次性防护服、戴第一层长乳胶手套(扎紧防护服的袖子)、穿防水靴套、戴第二层PE手套、戴第二层医用外科口罩、戴护目镜、穿防水隔离衣、戴第三层手套……

以上提到的这些防护用品,在一次交班后就成了具有危险性和传染性的医疗垃圾。这不禁让许多人担心:每天产生的医疗垃圾和废物会怎样处理?

医疗垃圾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比如针筒、针头、棉签、纱布、药瓶、输液袋、手套、尿杯、各种导管、各类敷料以及传染病人用过的东西等。

一般情况下,一所医院产生的各种垃圾中,医疗垃圾仅占15%,然而新冠肺炎改变了一切。除了医护人员用过的口罩、一次性手套、防护服等防护用品,病人接触过的生活垃圾、床褥甚至呕吐物都属于高危的医疗废物。有统计和报道指出,随着新冠病毒的传播,自1月20日到如今,中国已经处置了近30万吨医疗废物。全国22个城市医疗废物处理在超负荷运行,还有28个城市是满负荷或接近满负荷运行。

在一场疫病的流行中,医疗废物若处置不当,极易引发污染事故。中国医疗废物处理市场以非典为界,分为两个时代。非典暴发前,全国每年产生的医疗废物不过65万吨,只有广州、南京、杭州等几座城市设有医废处理中心,就连北京、上海这样医疗资源集中的城市,也只能医院自建焚烧炉处理。

2003年非典暴发后,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提上日程。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垃圾处置设施建设规划》,投资68.9亿元人民币建设300项医疗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基本覆盖全国绝大多数的地级城市。

自那时开始,发热门诊的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都是重点处理对象,步骤极为细致,比如必须做到双层(双袋)包装、鹅颈式封袋、分区存放,再比如收集使用过的一次性隔离衣、防护服等物品时,严禁挤压,以防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等。

面对每日堆积如山的带菌带毒废弃物,究竟该如何处理?面对不断增长的巨大挑战,各地都用了最传统最主流的方式—焚烧。

焚烧法的第一个优点是速度快。截至2020年4月10日,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为6074吨/天,相比疫情前提高了23.9%,如何实现“日产日清”,还是焚烧最稳妥。另一个优点是最终产物体积小,焚烧法产生的只有烟气和残渣,非常适合大量、集中处理医疗废物。

说到垃圾焚烧处理,大家不可避免会担忧二噁英等有害物质的排放。二噁英,国际公认的一级致癌物,能在人体内不断积累,难以降解,危害巨大。早在1992年,研究者就对垃圾焚烧过程中的二噁英产生机理进行了探讨,而后在不断的热力学计算和实验验证中发现二噁英在高温下会发生氧化反应,分解产生无毒的芳烃。

也就是说,减少二噁英的产生,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垃圾焚烧炉的温度,使二噁英完全氧化—只要将焚烧炉的烟气温度控制在850℃以上,停留时间大于两秒,利用二次风的充分搅动,使得炉膛内保持过量空气以确保充分燃烧,便能尽量抑制并促使已合成的二噁英充分分解。

那么如何保持这样一个高温阶段呢?首先就是更好地执行垃圾分类,如干湿分离、塑料与金属废渣分离、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分离等。医疗垃圾显然属于分类较为规范的类型,适宜燃烧,因此焚烧也成为了最高效、最有效的选择,并可以达到彻底的消毒灭菌、去除绝大部分污染物的目的。

其实近年来,中国近半的医废都是通过焚烧处理的,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手段,如高压蒸汽灭菌法、微波处理法、干热粉碎灭菌法、电弧炉处理法、等离子体法,以及化学消毒法等被越来越广泛采用。

尽管如此,此次疫情仍然对中国的医废处置能力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意味着我们要做出前所未有的努力和改变。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生态环境部等十个部门联合印发《医疗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到2020年年底,每个地级市都要建成一座规范的处理医疗垃圾处置场。

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正是这样的精神和做法才使中国在与病毒的战“疫”中逐渐占据了上风,并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