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英语阅读课有效教学的探究

时间:2024-05-07

叶惠梅

(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学,福建宁德 355100)

引 言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是读者利用来自文本材料的信息,从语言材料中提取信息,通过与大脑中的已有认知相结合,建构意义的过程[1]。阅读理解在中考英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地中考英语阅读命题考查视角和命题侧重点也紧扣课标要求:考查学生概括篇章的能力,推断、理解生词的能力、篇章逻辑关系的能力、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的能力。但学生这些能力的养成与部分教师的阅读教学效果存在明显的差距。

当前,阅读课教学中,教师“执着”于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读前解决生词释义,读中处理课后问题,读后讲解语言、语法知识,学生上完课后只停留在对语言、词汇、语法等知识的记忆上。教师并没有很好地依托教材内容,轻视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阅读策略的指导、核心素养背景下阅读素养的培养。用机械的练习来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阅读教学,是时候另辟蹊径了。

一、对文本解读的理解

“文本”一词源于拉丁文,本意是波动、联结、交织、编织,衍生出构建、构成、建造或制造等意。它是用来进行英语教学的文章或段落。“解读”在百度汉语中的解释为:阅读理解;分析,研究;理解,体会。

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们心灵的一道桥梁。在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阅读课时,必须驾驭好教学内容,而精彩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精彩的文本。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心中有文本,推开文本走进它,去体会编者的意图,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文本直接和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受语言,获得知识、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发展,更好地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基于文本解读的教学设计例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课程应该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发展个性的过程。带着这样的理念,我们一同走进课堂。

(一)借助文本特征,引导文本解读

上海市著名英语特级教师张英老师指出:“文本特征”是指在阅读教学的文本材料中出现的如标题、小标题、副标题、文中插图、表格、不同标准的字体和字号、字体颜色、底色等。作为阅读课文的辅助手段,文本特征可以为教师搭把手,引导学生利用特征的各种形式如标题、插图、表格进行读前预测,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弄清文章脉络,进而有效处理阅读信息,加快阅读速度,增强阅读效果。

例如,教学仁爱教材八上Unit 3 时,笔者在课前热身阶段给学生播放一段2016年的奥运视频,并提出What is it about?的问题,引入文章主标题:The Modern Olympics,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捕捉到语篇的中心,继而让学生浏览文本插图,随即提问: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five rings? 以小组活动形式讨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Logo。插图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使得奥林匹克运动会跃然纸上。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开篇前的举办年份与举办城市配对,在一定程度上唤醒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会已有的背景知识,激起学生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更强烈的认知兴趣,继而进入语篇学习。

(二)分解文本,培养阅读能力

一堂有效的英语阅读课,必定是立足深度文本解析后的精心设计,是综合视野下有布局、有章法、有侧重、有留白的课。同时,要有阅读过程意识,这是教学中学生开展真实阅读活动所不可缺失的,可引领学生“人入画中,身临其境”。

例如,在教学仁爱教材九Unit 4The importance of computers一课时,有教师这样设计:(1)Predict:学生通过标题和配图预测出文章的主旨大意,然后教师让学生从语篇里找出支撑这个标题信息的句子。(2)Scanning:学生快速查读,通过查找段首或段末的主题句,明确各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每段的中心句。(3)Intensive Reading:通过设计多个教学任务,采用“读课文填表格”及“阅读推断题”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把握文本结构与语言知识,完成改造后的“短文填空题”,检验学生对文本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给学生略读技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理清脉络结构,推进对文章的深度理解。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整合碎片化知识,训练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分类的能力,并贯穿教学始终。

(三)鉴赏文本语言,关注表意功能

语言赏析的着力点是对其的表意功能、修辞手法、意义建构、审美价值等进行的挖掘。传统英语阅读教学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新时代的阅读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英语素养的重担,指导学生赏析文本语言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语言赏析也有利于推进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实践,并能在新的情境里信手拈来、举一反三。

例如,教学仁爱版八上Unit 3The Little Match Girl时,在文中第一句,作者就直接用It was snowy and dark on the last evening of the year 来描绘阴冷的雪夜;第二段又再次写道:

The wind was blowing strongly and the snow was falling down on her long hair,用过去进行时写景衬托女孩的凄惨;更悲者,A poor little girl was still walking in the streets with no shoes;最悲者,On the morning of the new year, the girl was lying against the wall, dead.最后一词用形容词dead 做伴随状语,告诉读者小女孩带着光焰里的美好幻象,孤独地离开人世,借风雪的衬托,唤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同情。因此,教师要逐步引领学生品读和鉴赏文本的语言风格,在解读语言表意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语言学习的文化品格。

(四)挖掘文本,渗透思维品质

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智能结构的核心。优秀的思维品质表现为:能在具象中抽象、在分析中推理、在比较中质疑、在联想中创新,得体表达感情和情绪,以平等互动方式开展文化理解,意识到自身局限性并保持开放心态[2]。

紧跟英语教学所要求的阅读素养的提升,教师要重点分析并思考英语阅读新概念。英语阅读素养目标被概括成“阅读能力”和“阅读品格”两大方面、六个维度,其阅读理解维度就是提倡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归纳等思维方式,激活他们思维的逻辑性、发散性和批判性,在有意识的渗透中提升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Unit 4 一课时,教师可在读前情境导入,挑选班上拼魔方用时最短的学生与乐高机器人PK,激活学生的思维动力,并提问:“How can the robot play with the magic cube so fast?”读前环节是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始,教师重在设计问题,启动学生的先行认知,使其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并将学生带入计算机话题情境。通过气泡图,学生头脑风暴,说出电脑在不同领域的使用情况。“头脑风暴”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存储,保证了课堂的参与度,实现了多元互动。

综合探究活动设计中,基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就“Will it be good or bad if computers become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先组内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按不同观点将全班分成正方(for)和反方(against)两大组,双方各抒己见,展开辩论,顺势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看待事物,发挥积极的情感迁移作用。

自主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解放了他们的创造力。

结 语

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应只是指导学生“read between lines”,还要引导学生“read behind lines”和“read beyond lines”。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思考体验和感悟文本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这样才能感受作者在文本中传达的更上位的思想内涵,真正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作为执教一线的英语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因为与学生一路同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