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4-05-07

顾晓梅 张生文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第十三中学,甘肃武威 733000)

引 言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环境下,教学方式与手段层出不穷,导学案就是其中的一种。导学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预案。导学案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良好的技能,所以这一教学手段如今开始逐渐应用到初中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与提升。本文是就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初中语文教学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导学案的内涵及特点

从字面含义来说,导学案中的重点内容主要集中在“导”和“学”上。导,即是引,人们可以将其看作引导。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指导”,使其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站在教师角度,“导”也可以理解为“主导”,是教师课堂教学地位的本质性体现。“学”则是对学生基本学习目标的达成,可以进一步提升其能力素养。截至目前,很多教育研究人员对导学案的概念提出不同的解释和观点。有人认为,导学案是将各种学习方案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殊的学习材料。也有人认为,导学案属于一种“教学方案”,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和教案、学案不同,既可以用来教学,学生也可以借助其进行学习。

导学案的特点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工具性特点。导学案属于一种方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教师教学的工具。在该种工具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充分掌握学习目标和教材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第二,双重性。导学案的双重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方案的制订上,教师可借助导学案,引导教学工作。这种特性是教案和学案所不具备的。所以,导学案具备明显的双重性。

二、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导学案在课前预习中的运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只有做好课前预习,学生才能明白什么知识点是不会的,什么知识点是会的,这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运用导学案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在上课前将导学案发送到每位学生手上,然后让学生进行预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导学案问题进行合理设计,这是有效运用导学案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主预习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对学习内容心中有数,从而有效提高课前导学案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导学案设置以下预习任务:第一,读课文,标记生字和生词,解决生字和生词的问题。第二,反复阅读课文,通过研讨与练习内容,做好标注工作,确定文章中使用了哪种说明顺序。第三,再次朗读课文,将此篇说明文的架构呈现出来,说出这样阐述的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上述导学问题进行课前预习,边阅读边思考,如果学生都能将上述问题解答出来,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具体的文章脉络。对个别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现问题的深入研究。

(二)导学案在课堂互动中的运用

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其重点内容。课上,教师要针对导学案中学生未能完全理解与掌握的知识点,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充分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及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导学案,加强课堂互动,通过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观点、碰撞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利用导学案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应当合理设计导学案问题,保证问题设计的高标准与高质量,发挥导学案互动问题的引导作用与互动效果。导学案互动问题的设计,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难度过高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难度过低则无法起到教学引导与启发思维的效果。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结合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关注度。教师可根据所设计的互动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交流[1]。

例如,《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在本节课教学开始之前,教师事先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学会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熟练阅读课文,厘清文章思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界,留心身边的自然现象。为了让学生掌握不同自然现象所代表的天气状况,课堂互动中,教师应设计如下问题:(1)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古诗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气现象?(2)天空的薄云代表着什么?(3)天空中低而厚密的云层代表着什么?这些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会认真回忆他们所遇到的类似情况,并以此来判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气现象。同时,课堂互动中引入问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日益高涨,转变对语文学科的看法,并能在语文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这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大有裨益。

(三)导学案在课后巩固中的运用

课后对所学内容的巩固与深化,是深化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当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帮助学生通过对导学案的拓展与巩固过程,加深对教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导学案帮助学生明确了教学重难点,在课后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盲目地复习,他们有主次、有重点地复习,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自主复习效果。为此,语文教师应重视导学案的作用,引导学生慢慢转变对导学案的看法,课后巩固复习中充分运用导学案,提高课后巩固效果。

例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寻找作者对父亲背影的四次描述,通过对四次背影描述内容的明确,让学生大致了解文章脉络,进而要求学生思考作者四次描述父亲背影时的情感变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与沟通,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生活经验进行写作,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结 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有着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保障教学效果,一定要善用新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拓宽视野,从而有效保障语文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