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告别乌云 笑迎快乐阳光—着眼于提高小学中等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个性化作业设计

时间:2024-05-07

李 净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小学,江苏扬州 225000)

引 言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然而在我国,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认为数学知识难度大,内容枯燥无味。其中,绝大多数是学习、品德及其他方面处于一般水平的中等生,也称为“灰色学生”。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这些中等生往往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学习被动,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但中等生是班集体中具有巨大潜力的群体,也是人数众多的群体,他们的发展将影响整个班级的情况。因此,解决中等生的发展问题刻不容缓,如何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设计个性化的作业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重要策略。与传统的量多、重复、缺乏灵活性的机械化作业不同,个性化作业更注重学生个体,以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及兴趣为基础,因材施教。它从与学生数学学习息息相关的作业入手,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传统印象,让他们建立信心,培养兴趣,充分自主地学习数学[1]。

一、设计操作型作业,丰富知识技能

数学学习并不是书面知识和大量练习的堆砌,很多时候,动手操作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对于对数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的中等生来说尤为重要。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示意图来说,它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也是数学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很多人认为,画图本身好像是一种实践操作,但对大部分中等生来说,他们并不能完全体会示意图的意义,只是简单地模仿,甚至还出现“增加(减少)图形的面积÷增加(减少)边的长度=原来图形的长度”这样的公式,再通过大量题目的训练得以巩固,难怪数学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笔者让学生做了这样的课前操作作业,分别准备长度为2cm、4cm、6cm的若干根小棒,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实践单。下列是实验单的大致内容:选择4cm和6cm小棒各两根拼成一个长方形,接着要么增加长2cm,要么增加宽2cm,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小棒,在原来图形的基础上标示出变化后的图形,最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发现。笔者总结,绝大部分学生知道图形的面积增加了,部分中等生也能发现增加面积的图形和原来图形的联系在于它们有相等的边,即它们的相邻边,这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那么,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对于示意图怎么画、条件和问题该如何表示,都深有体会,教学效果大大提升,即使没能发现相关规律,也能在其他同学的提醒下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因为这结合了他们的动手实践经验。

像这样的操作型作业在很多知识的学习中都可以运用,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多边形的内角和、对数学单位的认识等。并且,如果我们留心发现,学生在拿到新书的第一时间,更喜欢翻阅后面的内容,也就是动手操作的材料,这说明学生更愿意动手做,而不是直接获得知识,那样反让数学变成一种死板的知识。相反,学生在做、玩中学会数学知识,自然不会觉得枯燥无味,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会大大提升。

二、设计阶梯型作业,增强学习信心

目前,大部分教师还在布置统一的、没有选择性的作业,这对中等生甚至对其他学生来说都没有针对性。学生需求不同,对作业的要求也不同,没有经过选择的作业只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加重他们对数学的不满之感。

阶梯型作业指的是先对数学作业进行分级,大致分为A、B、C 三级。A级代表基础但是量相对多些的作业,B级代表量少些但有灵活性的作业,C级代表有挑战的拓展性作业。接着,对学生进行测试,先在A级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几道基础题,如果学生都能做对,就可以不用完成A级中剩下的大量题目,直接跳到B级;如果错误率较高,学生不仅需要完成A级剩下的全部题目,还得完成B级中选定的部分题目,这对自主性不高的中等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并能在这样的作业完成过程中得到满足感。最后的C级交由学生自主选择,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学生可自主选择部分题目完成,如果做对,教师可给予相应的奖励,如作业免写券、与教师合影等。

设计阶级型作业,会让学生的作业变得更加轻松、有趣,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完成数学作业时的任务感,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自信心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对一件事物有兴趣的前提,自主性更是体现人对一件感兴趣的事物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这样的阶级型作业并不会让练习只局限于形式,它需要学生先通过基础训练后再去做其他选择,消除教师担心中等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会做的顾虑。

三、设计开放型作业,提升数学思维

上面两种策略是笔者从数学知识层面和教师层面思考的,可能影响中等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从而提出一些想法。中等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高,他们认为数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而理科并不像文科那样多姿多彩,所以会越发觉得枯燥无味。那么,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得多思考,要尽可能地避免同一类型的题目经常换不同的内容出现,这样更容易让中等生陷入思维定式。这时,适当地设计一些开放型作业,有利于中等生活跃思路,跳出舒适圈,还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探索欲望,发散数学思维。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认识多位数这一单元中,常规的题目是给定一个多位数,求其近似数,这样的题目常常出现,不仅没有新意,反而可能会因学生练多了而产生倦怠感。但是,如果把这样的题目反过来,可能性就多多了。例如,用1、2、3、4、5组成一个约等于4万的数,可以组成多少个?当然,在解答这一道题之前,需要一些基础题来做铺垫,否则会把中等生“吓”懵,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对于这道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注重鼓励他们多举例,同时注意例子中书写的顺序。当列举出一些例子后,学生自然能发现一定的规律:首位要么是3,要么是4,根据首位,能推算出千位上数的可能,而其他数位则不受限制。这道开放题不仅考查了近似数,同时也考查了数的排列组合知识。在举例环节,多数中等生能积极参与其中,为他们接下来发现规律奠定基础。但在总结规律环节,教师要先培养学生举例注重顺序性这个好习惯,引导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有哪些特点进行描述,最后学生自然能发现规律了。在这些过程中,学生既有对解决数学难题的成就感,同时又能感受到开放型练习的魅力。数学除了有应试的作业,还有很多的奥秘值得被探究。

结 语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数学知识更是千变万化。对于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的中等生来说,教育者只能引导和促进他们学习能动性的提高,不能代替他们发展。同时,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的数学作业,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但是设计个性化作业不能盲目追求标新立异,而忽略以学生为本的宗旨。数学教师应该努力思考更适合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