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4-05-07

张 程

(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江苏南通 226000)

引 言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人类的知识增长呈现出几何爆炸性状态,新发现新发明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具有创新型思维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而缺乏创新观念、墨守成规的人正在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初中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开拓创新,探索出更多、更全面、更符合社会发展的新的教学方法。数学教学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面对未知的问题时能够主动地进行问题研究与实践,并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收获新的知识,提升自身的主体意识与创新思维,发展自我的逻辑能力与实践能力。

一、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这是因为数学里蕴含了大量复杂的、抽象的概念与公式,这些知识对学生的理解和吸收来说,存在着不小的困难。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因为数学知识听不懂而放弃对数学的继续学习,导致数学成绩一落千丈。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设定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探究意识。

例如,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的有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点,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这一定理,单纯地通过机械的、不加思考的死记硬背,效果是非常差的。这时教师可以以设置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比如,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道问题:“大湾村与桃李村是两座存在吃水困难的村庄,为了解决村中的吃水难题,上级部门决定为村中靠近河流的地方修建一座水坝,但是由于两座村庄之间距离较远,修建水坝的资金有限,请问采用怎样的一种方式才能使得修建水坝的费用降到最低?”设计的这一问题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费用节省问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点运用其中,通过让学生以河流为中间线,做大湾村或者桃李村的虚像,然后再将两者连接起来,那么两者的交会点就是修建河流的最佳位置,也最能够节省建设成本。

通过设计这样一个具有生活化特征且趣味性十足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让他们围绕着问题不断地进行实践摸索。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做到寓教于乐,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二、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对学习来说,学生不能人云亦云,而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对学生来说,数学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要把问题意识带到数学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有益的猜想。伟大的“哥德巴赫猜想”自哥德巴赫1742年提出以来,吸引了无数的数学家为之进行前赴后继的探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稚嫩,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价值,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并进行探究。

例如,在初中课堂上,有喜欢追星的学生发现长得好看的明星的脸有一定的特点。他通过用尺子丈量明星的脸,惊奇地发现大多数长得比较好看的中国明星,眼睛到嘴巴的长度比例约占脸长的33%,而双眼距离的占比往往是脸宽的42%。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他告诉了其他同学和教师这一特别神奇的发现,而其他同学知道了以后纷纷用尺子去量他们的同桌的脸型。有的学生量完以后发现非常接近这个比例,而有的同学则偏差比较大,这时学生开始相互讨论,寻求教师的意见。利用这个机会,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并认真地向学生解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存在“黄金分割比例”。这一比例是指事物各部分间存在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为1∶0.618或1.618∶1。人的脸就像那位学生发现的数据那样,越接近这个数,就越显得好看。教师可以对发现这个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希望他能一直这么探索下去。这个时候,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纷纷拿起尺子丈量教室的桌椅以及黑板等物体,发现看起来好看的物体好像都会接近这一比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在学生已有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意识,让学生能够通过对某一事物的观察得出一些问题,并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指导,使他们一直保持探索的激情。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的锻炼,可以让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创新思维得到强化,进而提升自身学习效率。

三、引入模型,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形象化

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复杂性,单凭学生的思维想象很难一下子真正地把数学知识弄懂吃透,这时在教学中引入模型可以起到“化繁为简”的功能,真正地将知识融入学生的学习。进行数学建模是为了打通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间的壁垒,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过程,对整体的知识脉络会有一个系统性的把握[1]。

例如,在初中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几何知识。几何知识对于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因为其经常会涉及多个面和点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没有足够的想象力是完不成的。这时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模型的方式把学生在脑海中对于几何体的想象变为可以触摸的实体。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空间中不同面和点的位置,教师可以通过拆解长方体,还原出一个个平面图形,由于平面图形比较简单,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再把这些面还原成长方体,慢慢地培养学生对立体图形的感觉。以后再遇到有关长方体的问题时,学生就会利用在脑海中形成的这些印象迅速地想象成点和面的存在关系,进而能够更加准确地做出判断,提高做题效率。从具体到抽象是人类进行认识的一般规律,教师通过设计模型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结 语

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实际,要结合时代不断发展变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逻辑能力的培养,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通过探究式教学思想的指导,采用情境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引入模型等方式,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围绕着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探究式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充实有效地提高。

[1] 李建生.浅谈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5,(3):100-1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