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劳动技术校本课程中的“动手做、动脑想”——“叶脉书签”的一些心得与反思

时间:2024-05-07

李 弘,魏晓巍

(江苏省江阴市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江苏江阴 214400)

引 言

在不少人看来,初中劳动技术课程主要解决的是现在学生动手能力低下的问题,从而把劳动技术课只是作为普通的动手课,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师的一步步操作说明与指导完成动手做的过程,而忽略了让学生思考。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争议。

我校按照对校本课程宗旨的理解,选择了几个适合初一学生参与的劳动技术校本课程主题。之所以选择“叶脉书签”作为第一个上课内容,不仅是因为它可操作性强,取材方便,更重要的是这个内容符合学生在玩中学、悟中学的方向,也符合劳动技术课程“动手做、动脑想”的宗旨。

一、案例描述

针对本次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了尽可能地达到劳动技术课程“动手做、动脑想”的宗旨,我们前后准备了接近一个星期,从课程设计到教具选择,从材料选择到方法取舍,整个过程有困惑有惊喜,可谓是一波三折。

按照我们对本节课的设计,在知识准备中,由于初一学生还没有相关的化学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采用了类似翻转课堂的模式,即刚开始在机房进行上课,对本节课叶脉书签的内容进行简单说明和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让学生在网络中搜索,对相关化学知识进行了解,并对叶脉书签的制作过程、方法也做相关的了解,进而整个小组进行讨论,形成最终方案。在这些都完成之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对方案进行说明,如果其他小组有不同的意见,则进行相关辩论。

在动手过程中,学生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方法进行操作,可以发现他们的很多方案在操作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小组无法完成操作。然后,根据学生方案做进一步的改进,总结相关知识,让学生按照最后教师的方法进行操作,得到叶脉书签。一般来说,这节课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但是我们还要做进一步的设计,就是对制作完成的叶脉书签进行个性化的美化,进一步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整节课下来,就可以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在学习到相关知识的情况下,也动手得到了“美丽”的成果。这节课也得到听课教师和专家的认可。

二、案例分析

在本节课中,学生是在一种欢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分组,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会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这是学生想要的课堂,其成功归因于以下几点。

(1)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做了叶脉书签,而且全程参与到叶脉书签制作的设计过程,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去“动脑想”,去“动手做”,很好地实现了“玩中学”“悟中学”。

(2)利用网络,进行翻转,让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相关化学知识和制作叶脉书签的方法,然后利用相关化学知识优化制作叶脉书签的方案,最终形成自己的方案。

(3)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推进整个课堂,从一开始的设计方案到最后的制作过程,增加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并通过合作将方案最优化。

(4)美化过程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这需要学生“动脑想”“动手做”,让学生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同时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在美化叶脉书签的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过程:拿得出手、说得出口。就是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叶脉书签,并加一句广告语或宣传词。虽然学生并不能如我们所愿开朗地表达描述,这也或多或少地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意设计有所帮助。

但是在课后静下心来思考,这节课真的就尽善尽美了吗?是否还存在一些细节上的瑕疵呢?

制作叶脉书签需要取材、选法、加工、处理、美化等过程,按照原计划在两个课时完成全部内容。本来计划是全部过程交给学生动手动脑完成,但现实是残酷的,初一学生不论是在动手能力还是动脑思考能力上,都有所欠缺。主要问题如下。

(1)取材过程中(摘取各种树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设组长(负责召集组织)、记录员(负责记录树叶的种类、数量、名称等)、发言人(负责报告进度、发表小组意见等)。但是在活动中,由于学生过于兴奋,出现了不按要求操作的现象,如攀爬树木、涉水采摘等危险动作。对于这样开放的课堂,学生也是第一次体验,学生有点儿兴奋过头。虽然这种课堂对学生是有利的,但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纪律性、安全性教育,逐渐养成有序、自觉的意识。

(2)在碱煮法的加工内容中,出于对学生安全问题的考虑,我们没有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究氢氧化钠腐蚀树叶的方法。这其实是有缺陷的,缺少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可能会对氢氧化钠腐蚀叶肉的过程以及操作时的注意事项缺少直观的认识,缺少必要的探究过程,也就少了学生动脑想的过程。这方面只能在以后学生的化学知识更加丰富之后加以补充和完善。其实仔细想来,是否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或者视频对学生做一个强酸强碱的安全教育,弥补这一缺憾呢?

(3)在动手制作这个课时的时间安排上存在问题。在用毛刷处理叶片过程中,计划用15分钟,但是通过课上表现来看,时间还是不够的,扩充到20~25分钟更为合理,结果导致对叶脉的美化和展示环节急促收场。本节课40分钟,如果放在学校选修课的60分钟内完成,时间就足够了。

三、案例反思

针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教师要进行认真反思,在反思之余,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

(1)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考虑出现异常情况的时间。

(2)“动脑想”还是不够彻底。在上课中有了让学生想这个过程,但是当学生得不出教师想要的答案时,出于时间和安全的考虑,没有更进一步地放手,让学生不断地动手探究,在尝试中思考,在失败后思考。只有历经这几个反复“动脑想”“动手做”的过程,效果才能真正实现最优化。

(3)要求明确,不断提醒。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无意地提醒时间、纪律、操作习惯、及时记录等方面,做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4)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虽然针对本节课自己做了很多准备,但还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今后应扩充知识范围,做到游刃有余、随机应变。

这节课我们通过制作叶脉书签这一载体,让学生悟出处理问题的办法是团结。在这一过程中,课上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能够动手做、动脑想、动嘴讲,这是教师非常惊喜的。在当今大力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劳动技术课程应该成为改革的排头兵。我们要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劳技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及评价等进行系列化改革,把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技术与设计”的一些理念和思想,运用到初中劳动技术课程中来,从而避免劳动技术教学过程中出现完全以学生按部就班跟着教师做的误区。

结 语

适度的操作技能训练,在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技术学习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解决问题和创新必须具备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必须在具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但应明确,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或掌握制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并不是劳技教育最终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提倡“动脑做”并不是不要“动手做”,而是倡导学生在动脑的基础上动手,不盲目动手,促使其手脑互动,鼓励其勇于探究、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提高技术素养,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实践能力[1]。

[1] 于慧颖.劳技教育教学应引导学生从“ 动手做”到“ 动脑做”——兼论“动手能力”是大脑调控下手脑协调动作的创造性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28-3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