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春》的教学片断分析课堂教学模式

时间:2024-05-07

袁晓芳

(江西省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宜春 330800)

引 言

在现代教学中,改革无处不在,就拿语文课来说,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标准、课堂形态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当代语文课程教学理念

(1)阅读教学主张“感受性阅读”,写作教学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口语交际教学强化为“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努力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倡导教师与学生的“对话”[1]。(2)从教法而言,在注重“诵读”的同时,倾向于对“质疑法”“讨论法”的倚重,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3)语文新课标解读的四个关键词:语文素养、语感、体验、对话。语文素养主要从人文素养目标和语文能力目标出发,旨在培养学生对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理解和学习;语感旨在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口语交际能力;体验旨在在教学过程当中,尊重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内心实在的情感和感受;对话则强调师生平等。

二、理想的课堂形态及其评价标准

从整体框架到具体的课堂细节来处理和构建语文课堂形态。为更好地阐述和贯彻这样的理念精神,现以福建省南安市一位教师的《春》的教学片断为例,具体而明确地将以上几点融合起来阐述。

首先教师手捧一盆怒放的三角梅走进教室,然后教师一言不发地在黑板上写下罗丹的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接着教师开始导入:“眼前的这一丛花,让我们感受到了洋溢的诗情和盎然的生机。我们看见它时,思想的河流跳跃出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随之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将学习《春》,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导入之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春》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并将学生分组,分别朗读这五幅图的描写段落。读过之后,让学生对文中的字、词进行点评。学生分别点评了“卖弄”“偷偷地”分析出来的感情,再一次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的意境、风格[2]。

紧接着,教师用多媒体抛出问题组:问题一: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问题二: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仔细思考,聪明的你一定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学生看到问题后,开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每组推荐一人在全班讨论中发言。语句挑选如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树叶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在讨论最后一句时,教师引用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回忆并背诵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在讨论第二个问题的时候,教师紧紧抓住比喻这个特点,让学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造句来赞美春天。同学们踊跃发言,教师进行了点评和鼓励,随后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

最后,教师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并总结了课文写得好的地方。但有一个学生给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朱自清并没有把春天的特点都写出来。教师对这个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给予了鼓励。

课堂小结:春天带给人万千遐想,充溢着蓬勃的生机,但“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踪”,春天也是难以持久的,生命也是短暂的,“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让我们珍惜青春年华,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愿春天般的心情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对这堂课,具体评析如下:

1.优点

(1)导入自然新颖,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进入课堂。导入工具是漂亮的三角梅,引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2)整体感知阶段,将知识点自然融合,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参与感强,并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工具为多媒体,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五幅春景图,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内容,并且感同身受地进入到美妙的春景中。此时,学生朗读课文,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随后教师自然地将问题抛出,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讲述到春雨时,还提醒同学回顾旧知,然后顺畅地对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理解和巩固,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另一工具为音乐《春江花月夜》,悠扬婉转的音乐使学生陶醉,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春天的感知。(3)结束环节:这一环节非常明显地体现了教师对于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同学提出了不同观点,教师不仅没有打压,反而积极地鼓励,做到了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

2.不足

(1)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导入略显累赘,三角梅和罗丹的名言选择其一就可以。(2)整体感知部分,在说到春雨图时,教师引用了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犯了个错误,他说这是侧面描写春雨的润物之功,其实这并不是侧面描写,而是直接描写。紧接着让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赞美春天,虽然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但是工具性不强的缺点也暴露无遗,赞美春天没有必要限制只使用比喻这一个修辞手法,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处理得不好很可能弄巧成拙。在评价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大多数同学认为写得很好,但有一个同学给出了不同意见,虽然教师很机智地给予了及时鼓励,但是并没有抓住这个有效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性。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就此总结出理想的课堂模式应包含以下几点:(1)语文教学目标清晰明了,人文目标与工具目标必须有机结合。(2)贯彻新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培养学生,与学生教学相长。(3)教学过程简洁、流畅,台阶逐次提高,关注学生的接受感知能力。(4)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对话,在新的教学课堂中,切不可走过去“填鸭式”教学模式。(5)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在课堂中,教师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提醒学生发言声音洪亮,表达清晰,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2)对学生进行简练的表扬、鼓励,但不可太笼统,比如课堂全程就一个“你真棒”等。(3)以问题的设计来带动课堂,但要注意问题的逐次提出,不可一次性也不可随意地抛出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问题分两种,一种是带动学生积极性的简单问题,一种是有利于课文理解的复杂问题。这两种问题教师必须做好分配安排,对学生没有回答出来的或者回答不够到位的要及时做出相应补充。

在此基础上,我就本课堂实例总结出了优秀课堂的模式:

(1)导入:抓住学生兴趣,将学生引入课堂。(2)整体感知:①PPT展示,有效地展示课堂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感知;②分组朗读,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文中;③评点,鼓励学生尽可能地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3)探究研讨:逐次抛出不同程度的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4)总结归纳:对全文内容总体把握,体现教学目标。

结 语

在对《春》的课堂实例分析中,笔者发现,要实现当代的语文课堂的教学理念,必须做到有效、有趣的辩证统一,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只要我们共同努力,这一目标定会实现。

[1] 曹丹.阅读之中见写作——《春》教学实录[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7(18):56.

[2] 盛群力,程景利.教学设计要有新视野——美国赖格卢特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3,32(7):3-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