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缩句训练的教学

时间:2024-05-07

周国斌

(青山区新沟桥小学,湖北武汉 430080)

缩句训练指把句子主要成分前后的附加成分去掉,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句子的意思不变,表达更简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成分,更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提高表达能力。缩句训练对于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研究其教学方法的文献也很多[1-4]。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多次听不同的老师讲授相同的缩句训练题。教学中,老师们的教学过程一般是先给出例句和练习句:

例句:

A.斜塔周围的人们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B.人们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C.人们呼喊起来。

练习句:

(1)大雕塑家罗丹塑了一座仪态端庄的女像。

(2)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

(3)奔腾的湖水从大坝的进水口直冲下来。

教学时,老师们先让学生读例句;接着让学生比较例子中三个句子的不同之处:第二句在第一句基础上去掉了修饰成分“斜塔周围的”,最后一句“人们呼喊起来”在第二句基础上去掉了“都”“忍不住”“惊讶地”等修饰成分,剩下的是句子的主干部分 ——人们呼喊起来;然后让学生仿照例子进行缩写句子练习。但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其教学效果大多不理想,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老师没有引导学生探究缩句知识的形成过程。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已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要引导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教学缩句训练时,我采用了逐步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读例句,理解这三句话表示的是同一个意思;接着指导学生比较例子中三个句子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明白,这三个句子一个比一个短,一个比一个简洁,但是句子的意思没有变,最后的一个缩句,是最简洁的,不能再缩了。所有的句子都可以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谁是什么”“什么是什么”等来区分。

然后,指导学生进行缩句练习。我采取先指名若干个学生上讲台,按照例句的要求和缩句方法各自在黑板上进行缩句练习,然后比较他们的结果,看谁的结果符合例句的训练要求。

最后,带领学生回顾缩句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总结缩句的一般方法和要领。把缩句的要领归纳为八字口诀:“舍枝留主,缩到最简”;把缩句的一般方法归结为四个步骤:“读、划、缩、读。”

以例句:“大雕塑家罗丹塑了一座仪态端庄的女像。”来说明上述方法:

第一步:读,读懂句子。用前面所说的六种句型:“谁干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谁是什么”“什么是什么”一一对照,把握句子的主干——谁干什么(罗丹塑了女像)。

第二步:划,划出词语。用笔把句子中的词语一一划出,熟练了可在心里划出。即:

大雕塑家 罗丹 塑了 一座 仪态端庄 的女像。

划出词语好处是:(1)有利于分清句子的主干和枝叶;(2)有利于缩句时不会遗漏和错留。

第三步:缩,“舍枝留主,缩到最简”。即:罗丹塑了女像。

这一步要指导缩到最简,需注意两种情况:(1)可缩但没缩的。如例中如果缩成“大雕塑家罗丹塑了女像”是不对的,还没有缩到最简。因为“大雕塑家”是用来修饰“罗丹”的。(2)不可缩的却缩了。有些特定的称谓或已约定俗成的词语,就不能再缩了。如果缩成“罗丹塑了像”也是不行的。

第四步:读,读通句子。缩写句子完成后,还需要把句子读一读。此步读句子可以更进一步地培养语感。以简缩的句子去感悟原句内容的丰富,体会怎样使句子的表达丰富起来。

在教学生仿照例子缩写句子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然后领着学生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去探究缩句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放手让学生学——练习缩句: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我巡视发现全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能迅速拿起笔,按照“读、划、缩、读”四个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缩句练习,并且准确率非常高。只见他们先读懂句子,划出词语:(1)两个 不同重量 的 铁球同时 从 高处 落下来。接着逐步“舍枝留主”:(2)“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或“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落下来。”然后把句子“缩到最简”:(3)铁球落下来。最后读通句子。检查缩写后的句子是否改变原句的基本结构、是否改变原句的意思和语气。第三句与原句比较,是否缩到最简为止。随后老师请同学走上讲台,在黑板上交流自己的缩句练习过程和结果。

从学生的练习情况看,他们对简单句子的缩句方法掌握得比较好。于是,我又出示了四个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让他们进行拓展练习,如:

(1)我不喜欢那个骄傲的贪心不足的老太婆。(我不喜欢老太婆。)

(2)那捆珍贵的教科书一直激励着我前进。(教科书激励着我。)

(3)他们像一群鬼子似的,把我包围起来。(他们把我包围。)

(4)我的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喉咙干。)

在这个环节的练习中,我采取的是挑战赛的方式进行抢答。我先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作业本上进行练习,然后用抢答的方式直接说出自己的答案——缩到最简的句子。在第一句中,同学们出现了两种答案:(1)我不喜欢老太婆。(2)我喜欢老太婆。通过读原句和缩句,同学们比较发现,第(2)个缩句改变了原句的意思,所以第(1)个缩句为正确答案。缩句时,如果遇到“不”“无”“没”这类否定词,不能压缩掉,以保持句子的否定意思不变。在第二句中,大多数同学把句子缩成“教科书激励我前进”。在我的追问、引导下,学生们最后明白,这个句子还可以再缩短,“前进”一词是对“我”的补充说明,可以缩去,同时我还告诉学生,“着”用在“激励”后面,表示“激励”这个动作正在进行,“着”在句子中不能缩掉。在缩句过程中,表示动作的词后面的“着”“了”“过”要保留。这个句子的最简缩句是“教科书激励着我”。在第三句中,同学们在争论,最简缩句究竟是“他们把我包围。”还是“他们包围”。通过比较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大家发现,缩句中如果把“把我”缩掉,就与原句的句意发生改变,所以大家知道这个句子的最简缩句是“他们把我包围”。最为复杂的练习是第四个句子。

所有的句子都可以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谁是什么”“什么是什么”等来区分。然而,第四个句子中的“谁”是指“我”还是“喉咙”?这个最简缩句是“我干”还是“喉咙干”还是“干得烟熏火燎似的”?答案五花八门!通过读、比较、推敲,很快有同学发现,这个句子和第二句有些相似之处,“烟熏火燎”是用来补充说明“干”的程度,缩句时是可以压缩掉的,而句中的“谁”应该是指“喉咙”,“我的”是在限制“喉咙”的,也可以压缩掉,所以这个句子的最简缩句是“喉咙干。”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用眼睛看科学”。布鲁诺提倡,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通过实践活动去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间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丰富的,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和充分发展。

在这个缩句训练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是一个发现者,是一个实践者,更是一个收获者。在亲历缩句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他们掌握了缩句的“八字口诀”和“四个步骤”要领,同时也归纳总结出缩句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不改变原句的基本结构;

(2)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3)不改变原句的语气;

(4)不缩简专用名词;

(5)表示动作的词后面的“着”“了”“过”要保留;

(6)缩到最简为止。

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由此可见,教师最有意义的工作,乃是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不要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递给学生,而应带领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并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使他们具有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重视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但能让学生学会,而且能让学生会学,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增进学好语文的信心,为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 诸治福.缩句的基本原则[J].小学教学参考,2003(4):20.

[2] 徐丽华.缩句的技巧[J].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2009(1):64-66.

[3] 褚惠清.例谈缩句[J].教师之友,1997(5):28.

[4] 黄义正.扩句和缩句的“接龙”游戏[J].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2009(3):67-6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