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张良君
(渑池县第三小学,三门峡市渑池 472400)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和质量是素质教育的一面最直观的“镜子”。但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文难”,这几乎成了作文教学的通病。每当语文教师把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时,大多数学生都免不了抓耳挠腮,感觉没有材料可写,过了半节课还在“望题兴叹”。即使绞尽脑汁写出了一些,但所写内容既不具体又显苍白,更谈不上有真情实感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注重作文入门的小技巧,把作文训练的触角伸向学生的每一个角落,鼓励学生先说后写,怎么说就怎么写,多积累多仿写,采用新颖有趣的题目激发写作
三年级的学生,还未接触作文,对作文既满含期望又心怀忐忑,因此引导好第一节作文课,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关键。
第一次给学生上入门作文时,可以在谈话中用最熟悉、最形象的事物,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理解“作文”的含义。比如在作文之前,教师可以这样与学生交流:“也许同学们很想了解作文是什么。不知道怎样才能写出作文,其实作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比如妈妈是我们最亲的亲人,也是我们最爱的人,你想怎样夸夸自己的妈妈呢?她哪里最漂亮?她做的最好吃的菜是什么?妈妈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你最喜欢妈妈什么地方?……”这些问话,立刻打开了学生们的话匣子,他们各抒己见,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好妈妈。他们的语言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用的都是大白话大实话,但是以孩子的语气表达了对妈妈真挚的爱。看到这一情景再接着说:“你讲的如果能写出来,就成了一篇很棒的作文。”学生们听了,会感觉到作文原来既有趣又简单。接着告诉他们,不仅可以写妈妈,还可以写爸爸、爷爷、奶奶等你熟悉的人,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有趣的事情,也都可以写下来,这就是作文。这时,作文的概念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
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多姿多彩,每一天都有新奇的事情发生,每一天都有精彩之处。可每逢提笔写作文时,很多学生却感觉没有素材可用,没有内容可写。并非学生头脑中 “岁月无痕”,出现这种现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引导不足。如果老师只简单地给出习作题目,三言两语地说明写作要求,学生头脑中还没有一点头绪,就开始写了。像这样的作文课,缺少精彩的引导,或是引导力度不够,导致孩子越来越怕作文。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回忆丰富多彩的生活瞬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当时的情景。如写体育比赛、集体活动、文艺演出等这类文章,可先设置情景唤起记忆,再进行启发和交流。中年级已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课堂上既可以描述自己最兴奋的事,也可以说说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然后其他同学补充,在热烈的交流中,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状。在写《特殊的一节课》这篇文章时,我是这样引导的:“今天的这节课有点与众不同,同学们说说不同在哪里?我们听到教育局的领导要来我们班听课的消息,大家的心情怎样?上课时老师和同学们的状态与平常有什么不一样?你认为表现最好的是哪位同学?最有意思的是谁?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怎么样?……请同学们认真回忆一下。”有了这些提示,同学们的发言特别踊跃。有的同学说:“×××上课时因为好奇,不时扭头打量听课的老师,回答问题的时侯答非所问,脸红得像个红辣椒,羞愧地低下了头。”还有的同学说:“×××平常就比较胆小,今天听课的老师这么多,他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更加紧张,说话声音比蚊子的声音还小,说话也变得结结巴巴的,我真为他着急。但在老师的鼓励下,完整地回答了问题,很勇敢。”细心的同学还观察到老师也紧张得不时看手表,连微笑都没有那么自然等,生动地再现了一节难忘的语文课。
万事开头难。三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到习作,许多人都感到难以下笔。我们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看,仿写是作文的基本方法。实际上,一篇篇课文就是学生写作的好例文。如《瑞雪图》《翠鸟》《松鼠》《葡萄沟》《大自然的语言》 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好文章。这些文章语言质朴、生动,层次极其分明,仿写起来可操作性强,难度较小。像这样的文章,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欣赏,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然后积累词汇,积累句子,把文章熟读成诵,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为日后试着仿写作准备。因此,老师在上课时,要把这些范文作为例子仔细分析,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下来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安排?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这个词还能用来形容什么事物?老师在课堂上讲清楚这些道理,课后再及时进行仿写,自然水到渠成。
以《葡萄沟》为例,文中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方法,对孩子们来说很容易接受;对家乡的介绍简洁明了,特点鲜明;描写葡萄色泽、形状和用途等的句子生动形象,是极好的习作范例。学习课文时适当地加以引导,让学生想想哪些相干词语、句子可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此时在学生的理念中就会形成一种意识,原来学习课文也可以帮助写作文,这样学习课文也会更认真更投入。学习之后,尝试让学生仿写《美丽的家乡》《家乡的特产》《我喜欢的水果》等,文章中那些优美的词句学生都可信手拈来,举一反三。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去学习和借鉴,经过多次的仿写,学生有了基本的结构概念,写作时再加上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经验,习作水平就会更进一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1]指导和训练小学生写作文,命题范围十分关键。对于规范命题范围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是圣明的国文老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过学生的经验范围,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的经验范围内,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断不可出一些离奇的题目,离开学生经验十万八千里,叫学生搔头挠肋,叹息说没有意思,没有材料。命题脱离生活实际,会养成学生照抄、说空话的坏习惯。因此教师要在命题上下功夫,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一定要从学生现有的积累出发。小学作文命题应当做到小而切实,新而有趣,要能给学生提供“我手写我口”的题目,以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倘若命题面过大,就使学生难以把握主次,不知从何下笔,容易出现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现象。
例如,写集体活动,不要以《记一次活动》为题,因为这个命题太大太虚,缺乏鲜明的特点,容易出现记流水账似的面面俱到,而没有重点,所以应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命题。如以《“飞人”×××》《绿茵场上的呐喊》等为题,能生动具体地记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快乐的游园活动》《有趣的猜谜活动》等为选题来写,则可以从题目中的“题眼”着手,抓住最大的特点去记叙和描绘。除此之外,命题也要有新意有趣味,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写人,不要出《我的××》之类的题目,可以用《爱抢课的王老师》《老师的眼睛会说话》《幽默的刘老师》《“狠心”的妈妈》《爱唠叨的妈妈》《“见死不救”的好朋友》《爱劳动的外公》《球迷爸爸》等之类的题目供学生选择,使学生一看题目就兴趣盎然,有一吐为快的欣喜感,能激起倾吐的欲望。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训练,带有很大的创造性。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不但需要他们有丰富的文学积累、生活情感积累和写作技巧的积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引导方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技巧,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如果在第一堂作文课中,就消除学生对作文高不可攀的恐惧感;如果能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入手,从细微处考虑,使作文更加贴近生活;如果能尽量降低写作的难度,保护好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那么一定会让学生爱上作文,乐于写作!
[参考文献]
[1] 秦训刚,宴渝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Z].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