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杨武彬 张小珺
无锡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锡绣”作为苏绣的扩展项目于2008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红育提出:“今天的锡绣已经和绘画一样,是代表一种历史传承的技艺,保护它就是保存一种人类历史的印记。”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以培养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为教育主张,发掘无锡地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资源,从学校品牌发展和人文素养培育目标出发,荟萃非遗大师、教育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及其他社会公众教育基地(如美术馆、书院)的集体智慧,探索以无锡刺绣为例的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和开发策略,围绕无锡本土文化内核和地域特色,引导学生广泛感知“锡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整体体验的动机,并适时提供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技艺的过程中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守正创新能力,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敏感性、关注度、宣传力,增强审美自信,共建学校传统文化创新性学习的氛围。
从学生角度看。了解、体验并热爱包括锡绣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和活动积极认知、深入探究、勇于创新,并能自觉承担起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的重任,能自觉关注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
从教师角度看。在实践中形成一套科学的锡绣校本传承活态教学模式和策略,通过对课程主持人和参与者一系列教学案例和科研论文加以总结、归纳、提炼,达到理论高度,并将建构的教学模式推广运用到锡绣之外的其他传统美术校本课程研究中,提高科研能力。
从学校办学特色看。自主设计和开发锡绣这一具有无锡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通过教育品牌创设、管理机制创新,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团体或基地,主动吸纳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充实教育内容,构筑新的传统文化教育战略。
从区域关联学校看。由学校非遗校本传承基地骨干教师发起并组织有关非遗校本传承的教学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学校加入相关非遗校本传承的研究。通过学校间的交流分享、共同进步,提高更大区域的教学影响力。
从区域社会效应看。可以协助周边街道、社区开展节假日非遗公益教学与宣传;协助市、区文化部门开展相关文化宣传与展示活动;协助社会各阶层公益组织开展关联非遗的针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活动,实现非遗审美疗愈功能。
我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每年稳步对包括锡绣教室在内的非遗专用教室进行升级改造,包括合理空间安排、内部硬件设备的添置与整合、教室内外环境布置;对教学楼之间走廊连接处的展示空间进行了包括“锡绣”在内的非遗作品主题式规划及展示;因地制宜,打造一个融合非遗文化阅读、非遗展览、非遗校本传承成长轨迹、非遗文化沙龙、非遗课堂展示、非遗综合体验等功能的艺术中心;校内外开辟更多开放性非遗宣传角,用于学习非遗知识、了解非遗信息、表扬非遗小达人、欣赏非遗优秀作品、发放非遗体验材料包、征集非遗小作文等;逐步开拓校外非遗参观或实践基地,打破非遗类目和场域空间限制,让实践体验落到更实处,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知识技能,涵养学生艺术气质。
随着锡绣课程教学场域硬件和软件的逐步完善,对应《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我校坚持“以美育人”的原则,以中国传统“和合”思想为核心,以项目化、大单元、同伴合作、学科综合、三生课堂等理念为指引,坚持学生为主体、评价多元化,将非遗校本案例融合国家教材,横向开拓,纵向挖深,守正创新,开发出系统、整体的三大课程——学科课程、社团课程、融合课程。(见表1)
借助研究中的省级课题,首先,将团队全员纳入教学组织,强化教学研究,定期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加强教学梯队建设,发挥好主持人、核心骨干、青年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强化团队教师“勤、严、实、钻、恒、创”的研究精神。其次,搭建联动资源平台,“请进来、走出去”两步走:“请进来”是指聘请本地区或全省、全国高水平艺术专家、教育专家、名教师进行专业与教学的指导;“走出去”是指根据课程关联非遗指导实践项目,对接无锡当地非遗传承人的专业指导,带领教师参与非遗传承活动、参观美术传承基地。最后,邀请校内外在研究中可关联的学科融合的课题主持人加入,互为渗透、互相探讨、共同成长。
通过学校多年科学系统的培养和教育,学生由衷爱上非遗文化,树牢爱国主义情怀,形成了气质高雅、勤奋踏实、自主探究、持之以恒、严谨细致、守正创新、团结向上的学习品格,掌握了锡绣传统针法三十余种,创新十余种,激发了对非遗文化的关注与保护的自觉性,成为一股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对于表现积极、投入专注、工艺能力及创新能力超群的学生,教师持续关注,给予引导与鼓励,给学生创造更多展示和宣传的机会。
为更好落实“双减”政策和提升课后延时服务水平,社团活动尤为重要。为此,学校从指导思想、目标定位、实施特点、评价反馈、辐射影响等五个方面对非遗校本传承社团活动进行整合优化。第一,打造更高品阶的锡绣社团活动,除社团教学外,还可以关联学校主题活动进行宣传与展示,定期走访社会实践基地,参与同盟学校的社团互动或社区街道的公益宣传。第二,继续开发围绕主体社团的关联社团,形成更合理、更优化的社团集群,并以项目任务为主要目标,组织各社团之间丰富多彩的合作或融合活动。第三,组织关联非遗主题,突破社团常规教学,开发新的活动形式,搭建多元的沉浸式活动情境,通过维持、改良、融合、开发,全方面提升社团的育人价值。
首先,把控过程性评价,动态观察学生非遗学习中综合能力的发展,以科学性、导向性、多元性、激励性、情感性、可行性加以量化。其次,重视形成性评价,围绕学生非遗活动的体验情态、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创造表现、审美呈现等量化指标,观察并记录其发展特征,坚持多主体评价,开展学生自评与互评、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专家评价、网络评价等,增强学生非遗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最后,反思结果性评价,量化指标主要集中在知识和技能,承载在非遗物化作品上,根据具体评价指标的效果,思考前两者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从空间布局上,有基于真实场地的布置,如各类非遗场馆、美术馆、艺术角、体验中心等,有基于网络的数字云展示,如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空中课堂等;从影响人群看,有学校师生,有社会民众;从展示形式创设上,有静态物化成果,如师生非遗作品、案例、论文、专著、创意作文等,有动态的过程方法,如技法课堂、教学微课、主题论坛、沙龙分享、团队活动等。
“锡绣”课程的建设始终以国家课程及课程标准为先导,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发实施,形成了一套科学的非遗校本传承过程性资源积累框架和内容的模块化管理体系。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锡绣”及课程建设团队开发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的教育价值,以课程管理、物化成果、教学策略、学生评价、成效反馈为抓手,建立区、市乃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传承教学基地,给有着共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创造一个分享交流的固定场所,带领一定区域的非遗校本传承走向新的高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