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百年老校文化创生下的“苏式课程”建设:内涵、价值及路径*

时间:2024-05-07

惠 兰 陈建先 曹 强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具有独特的地域气质。百年老校和古建筑、古民居一样,是姑苏古城的文化品牌,也是打造教育高地的最美窗口。在“苏式”教育文化的浸润和“苏式”名师思想的感召下,姑苏区基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需要,以百年老校辐射引领,借助“苏式课程”研究,推动区域内各学校通过文化创生,走出一条内涵发展、品牌提升之路。

一、“苏式课程”的姑苏表达

1.育人为本

“苏式课程”全面落实***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描绘时代新人画像,系统构建五育并举的目标体系,涵育“秀外慧中、内敛灵动、立足苏州、面向世界”的“苏式”学子。“苏式课程”是姑苏教育立德树人的落地与表达。

2.文化为核

苏州文化源远流长。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巷小街、园林戏曲等,孕育了恬静闲适的江南气质,透露着吴地文化钟灵毓秀的婉约意蕴,也彰显了现代宜居都市锐意进取的从容力量。在当今的姑苏区,教育成果既绵延不绝,又颇为丰硕;既独树一帜,又流播天下。文化与教育同源共生,厚重深邃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鲜明丰富的文化形态,为“苏式课程”提供了丰厚的课程资源,也构建了充盈着文化气息的天然教育场。“苏式课程”承载老城区深邃的历史文化标识,传承崇文重教精神,保留着地域文化经典元素,推动历史文脉的延续和新生,凸显文化育人的特质。

3.素养为纲

从苏州小学课堂走出去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这既反映了教育的真谛,也体现了“苏式课程”的价值追求。“苏式课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坚守教育本质与规律,指向的是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着眼于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和终身发展,为其一生奠基。

二、百年老校文化创生下“苏式课程”建设的价值分析

1.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苏式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基于区域内独有的姑苏文化纽带,形成校内与校外协同、线下与线上互补、各校互通的课程体系,形成全时空育人体系。“苏式课程”建设在课程价值认识、专业规范实践、保障机制等方面所进行的再构与优化,实现了教学方式与育人模式的改革,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和场所,培育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及核心素养。

2.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苏式课程”以文化为核心,注重呼应苏州城市精神,在实践中生成并伴随学生的成长而生长,即以学生为课程主体,融合国家、区域、校本课程,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基于实践体验,收获实践成果。“苏式课程”以发展为目标,在课程设计上讲究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既凸显对优秀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动态化吸纳先进经验和优秀的教育成果。在课程实践上,注重各校独立开拓、发扬所长,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苏式课程”在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基础上,对地方资源加以深挖和呈现,让教育植根于办学实际之中,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提升文化凝聚力

一是课程内容的文化性。“苏式课程”基于姑苏区独有的区域文化,内容具有文化的外显特征,从区域顶层设计层面进行课程建设的系统性、关键性建构,处理好国家、地方、校本三者的关系,凸显“苏式”。

二是课程实施的集团化。“苏式课程”建设启动“集团型实践”,形成“历史层叠”“传承共鸣”“情结纽带”“文脉新生”等各种特质并存的多样态集团化格局。

三是课程建设的实践性。“苏式课程”的建设推动学校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形成分布式、分权化、制衡型的学校治理实践模式。

三、百年老校文化创生下“苏式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

1.丰富课程文化内涵

百年老校文化创生下的“苏式课程”建设,强调树立科学的课程意识,明确育人目标和价值,深入探明课程内容的特性,提炼课程文化,结合时代要求,为课程文化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动态化提升课程品质。

其一,将文化融入环境,扎根地域特色,积极打造雅致的“苏式”校园。对于百年老校,注重保护性修缮,使文脉得以延续,优良传统得以弘扬,呈现其儒雅之风;对于新建学校,将吴地文化融于学校的建设规划、环境布置、办学理念中,彰显其博雅之趣;对于扩并学校,通过创造文化、移植文化、挖掘文化、整合文化,形成更有生命力的文化特色,凸显其和雅之谐。

其二,将文化融入读本,注重对姑苏文化的解读与实践,开发地方特色读本。区域统筹出版了姑苏地方文化校园读本系列丛书——《姑苏符号》和《姑苏经典》。读本每套6 册,前者以苏州古城、苏州街巷、苏州园林、苏州名胜古迹、苏州博物馆、苏州名人故居为内容;后者则包括吴语吴歌、童谣诗词、成语典故、昆曲评弹、现代美文、口述非遗等。另外,全区各校共开发编写相关校本读本129 本(套)。丰富多彩、镌刻文化的读本成为姑苏学生的精神家园。

其三,将文化融入研学实践,打造“苏式”学校特色课程。一方面,开展溯源寻根活动,系统回顾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历史,梳理学校兴盛与变迁的历史脉络,形成具有独特性、深刻性的基本路径;另一方面,植根校训,探寻其作为学校灵魂所体现的办学特色和价值理念,深挖其保存着的文化精神的强大基因,在对文化的回眸中寻找生长的力量。同时,挖掘姑苏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历史变迁、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资源,打造文化研学课程的主阵地。姑苏学生从文化遗迹中感悟历史的发展变迁,从经典国学中感受古人的思想争鸣,“以史鉴今、以文化人”。

2.完善课程建设体系

“苏式课程”建设采用区域、集团、学校三级研究和管理的方式:区域进行总体研究与实施,整体推出具体的课程建设实施指向,如学习目标的准确制定、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等;集团是课程的主阵地,区域各集团依据自身的课程建设情况,各自认领和细化研究任务,通过实践得出研究成果,再推荐到区域层面进行案例和经验分享;学校则在各集团的引领下开展实践活动。

“苏式课程”建设在审视集团、学校课程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分析各种课程结构类型和具体科目的价值与功能,从中选择符合集团、学校课程目标的课程结构类型与具体科目,形成结构体系;构建集团、学校层面的课程结构,对内部所有的课程进行统整,形成有机的整体结构;将课程统整在集团、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发展目标之下,搭建形态多样化、模块优选化的课程结构,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同时,多种课程之间尝试实现模块组合、功能互补,这又有助于课程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

3.变革课堂教学模式

对传统课堂教学样态调研分析后,可以发现这样三个问题:如何更好地从传统优秀历史文化中汲取养料,进行创造性的再利用,以回应当下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是各校在进行课堂教学变革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正确理解教学的育人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实现减负增效的重要问题;如何全面、系统、创造性地将百年老校的“核心资产”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是能否走出教学模式同质化的关键所在。因此,建设“苏式课程”,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模式变革。

首先,进行顶层设计,凸显课堂教学的育人方向。一是整体布局,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制度保障,使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得到持续、有效的落实。二是按照时序进度,对项目工作进行阶段性部署,结合国家育人目标,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考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育人内容,以学科的方式进行结构化教学,建立课堂与学生生活的链接,激活育人内容。三是做好资源保障,借助相应的政策支持,使百年老校有一定的自主权,使其能够在凸显当前育人要求的基础上,传承历史文化,展示独特的育人方式;给予专门的资金保障,便于学校开展各类学习、研究、展示活动,倡导成果的丰富性,保障成果的科学性,提高成果的辐射性。

其次,实施过程管理,提高课堂教学的育人效用。一要挖掘校本文化。百年老校需要在继承自身文化历史、办学传统、育人理念、课堂范型的基础上,对自身的“核心资产”进行深入梳理,以文脉育人,以文化铸魂,提升育人水平与质量,从而培养具有姑苏气质、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儿童。二要重构教学关系,促进课堂样态转型,使其体现教学主体之间的人格平等,促进教学主体之间的交互式学习,形成支持、信任、理解的教学氛围,让教学主体面对真实的自己,使学习具有延伸性。三要深化评价改革,重视过程评价,通过增强课堂观察、完善成长记录档案、运用二次评价或延迟判断、改进过程考核方法等途径,建立师生沟通通道,健全教学跟踪机制,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探索增值评价,建立各具特色的增值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进步给予客观记录、全面汇总和及时褒扬,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点燃学生持久热情,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活泼的教育局面。

最后,完善制度保障,激发课堂教学的育人活力。一是强化部门协同,健全多部门协同治理的联合工作制度,建立区域、集团、学校三级联动机制,落实“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强舆论宣传,争取各方支持,为推进课堂变革营造良好氛围。对各校在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做法、范型进行及时总结,将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提升,以专著、论文、课堂教学展示等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区域实践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4.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第一,在课程建设上注重“文化参与”,树立“文化是活的传统、信息是新的文化”的大文化观。在课程的规划、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关注人本,纳入文化元素,将百年老校的学校文化作为一门课程去创设,用活其精神实质,并以小观大。

第二,在课程实施上强调“具身参与”,主张“身心”积极参与线上学习过程。在课程组织上,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将学生从与媒体的互动引向概念互动;在课程设计上,主张通过主题式教学设计和任务驱动让学生深度参与;在课程评价上,通过决策平台的大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阶梯式的课程内容,实现过程性评价,让学习过程从“经验”走向“实证”。

第三,在课程思维上实现“翻转参与”。一是翻转实施主体。倡导教师更多地让出课堂时间,充分利用技术,为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如使用思维导图、自主学习单、微课等,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控制课程的进度,释放潜能。二是翻转思维方式。打破学习环境界限的泛在学习、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学习,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思维、设计思维、编程思维等发散性思维,以思维方式的转变促动学习方式的变革。

姑苏教育人深入挖掘百年老校价值,充分发挥百年老校功能,植根文化,聚焦课程,整体推进,凸显课程育人本质,努力探寻“苏式课程”促教育内涵发展之路,从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