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杨九俊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历史文化悠久,教育底蕴深厚。姑苏区百年老校文化传承卓有成效。“苏式教育看姑苏。”“苏式课程”在姑苏区的百年老校上生长出了新枝,凭借姑苏教育特有的底蕴,书写了对教育的新认知,一定程度上为姑苏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带来质的飞跃。
什么是百年老校文化?这是姑苏教育人的不断追问。通过反复学习、探讨,他们明白,一所老校作为区域文化的“切片”,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其内在底蕴。
第一,中华文明精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凝聚了“惟精惟一”的中华精神,这种精神统率世世代代中国人的作为,笼罩辽阔广袤的中国大地。对其具体内涵,历代贤人多有阐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此一句,就可见这个民族的伟大。
第二,地域文化特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华文明在形塑各方土地“具体的人”时,又都烙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以苏州来说,只一个繁体的“蘇”,就让人们对苏州的富裕产生很多的联想。上有“草”头,郁郁葱葱;下面左“鱼”右“禾”,鱼米之乡。因为富裕,所以耕读传家,所以追求精致。
第三,百年老校普遍性的文化资产。从过去到现在,每所百年老校都有“属于自己的句子”。百年老校精神是什么?从姑苏一所所百年老校生动的特殊性中,我们至少可以概括出这样三点。一是为国育才的家国情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这一直以来都是百年老校办教育的使命担当。二是全人目标的制度设计,以“学以为己”为旨归,进行全方位的学校实践体系构建。三是自由生长的育人方式。百年老校普遍注意引导学生“活泼泼地”生长。这些都体现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当今的“苏式”学校文化实践特别是课程建设中,以上三点均得到了光大和弘扬。与此同时,“苏式课程”在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基础上,用地方资源加以深化呈现,让教育植根于办学实践,进一步促进了百年老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各美其美的文化个性。如沧浪实验小学校的“真趣课程”、大儒实验小学校的“儒文化行知课程”、草桥实验小学校的“承肃志,做奋斗者——百年草桥行走子城”红色研学课程和山塘中心小学校的乡愁教育课程等,这些课程充分体现了“苏式课程”结合时代要求,为课程文化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动态提升了课程品质。“认识你自己”,这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精神。姑苏教育人在百年老校文化传承方面,向前贤致敬,不断“淘”出历史深处沉淀的宝贝,不断使自己的“前世”清晰、丰满起来,也就使自己的起步落到了实处、站到了高点。
2007 年,在江苏省百年名校研讨会上,时任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的顾月华同志,将苏州百年名校的文化特征概括为“双面绣”,形象地说明苏州的一批名校,不仅“老”,而且“新”。姑苏区继续擦亮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品牌,很重要的策略便是对话。
第一,把继承文化传统置放在落实国家整体的发展战略中。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党中央提出新的发展观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苏州所处的长三角地区,更是倡导以质量、绿色、创新为标志进行一体化发展。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中,教育的高质量、高品质发展就提上议事日程,这也是姑苏区提出百年老校文化传承的时代背景。
第二,百年老校文化的传统与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结合。姑苏的教育人深刻地认识到,百年老校的文化,主要不在于“老”,而在于在中华文化传承光大的历史进程中,先贤们不断探索教育的规律,不断抵达教育的本质,形成经验和传统。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这都是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可以从百年老校的文化积淀中激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第三,将文化传承与培养新时代的胜任者结合起来。惠特曼有诗云:“时代啊,从你深不可测的海洋升起……”人类发展从以土地、劳动力为核心竞争力的农业经济时代,走向以技术、市场为核心竞争力的工业经济时代,又走向以人的素质为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当今时代,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和概念,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也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提出了新的要求。苏州本身就是在科技发展方面的排头兵,姑苏教育人学习先贤们敢为风气之先的精神,在新时代的胜任者的基础培养方面,勇立潮头。
第四,百年老校文化传统与国外优秀教育经验交融。百年老校在建设过程中,大多注重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经验。进入全球化时代,学校更要充分打开办学视野,自觉地探求中西方的教育共识,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创造姑苏经验。正如学者们所说,对话是可以生成新的意义流的,百年老校文化传承的多重对话,一定会使文化传统进一步升华,焕发勃勃生机。
百年老校文化传承最终要在创生方面体现出来。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区,姑苏区以课程建设为重点领域,让百年老校的文化传统在直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郁郁葱葱地生长出来。
第一,确立目标导向。设置地方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导教师跳出课堂教学旧有的思维模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真实、丰富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学习,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走向综合育人、实践育人之路。如盘溪中心小学校的“抱朴出新”校训下的特色课程、虎丘实验小学校的“志洁行芳课程”、桃坞中心小学校的“朴质课程”……这些“苏式课程”有助于学生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热爱家乡等家国情怀的培养。
第二,建设完整体系。地方课程研发是一个难题。令人欣喜的是,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的研究者把握住了“苏式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指向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统整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集团课程、学校课程体系,进行了准确定位、整体系统思考与布局,真正解决“课程之间的关系比较混乱、缺乏逻辑和功能整合”等基础教育学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当肯定的是,这一系统化的整体设计与架构,考虑到了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确保了区域、集团、学校层面的一致性,从而整体推进了“苏式课程”的实施。
第三,变革教学模式。《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中明确规定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是其中的一条,其实质是实践育人原则。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学科育人、教学育人是对这一根本任务的提炼。因此,教学过程是育人过程。“苏式课程”的教学模式顺应各学科课程的特点,贴合学生能力水平程度和思维发展需求。如平江实验学校培育的“自主·思润”课堂,平直实验小学校精心构筑的“求真课堂”“向善课堂”“呈美课堂”,敬文实验小学校和东中市实验小学校共同打造的“理解课堂”……“苏式课程”的教学模式凸显了以人为本、顺学而教的科学理念,带来了区域课堂教学模式的可喜变化,推动了区域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
第四,优化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本质是育人方式。育人是学习方式的灵魂,学习方式是为育人服务的工具。学生以什么方式学习,往往是学生成长的形态与表征,怎么学习的,便意味着怎么成长的。当前,在“互联网+”教育大背景下,线上教育的快速演进和深入实施既是应对疫情之需,也是顺时代之势。“苏式课程”在课程建设上实现“文化参与”,在课程实施上实现“具身参与”,在课程思维上实现“翻转参与”,突破线上教育瓶颈,促进了学生线上学习方式变革。这种变革将学习引向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引向更宏大的生活。百年老校文化传承让学科世界与生活实际联系、贯通起来,从符号世界走向生活世界,让学习在真实丰富的情境里发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