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做价值引领的“胸怀国之大者”

时间:2024-05-07

成尚荣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国之大者”,教师应当是“胸怀国之大者”

老子的《道德经》里讲了“四大”:天大、地大、道大、人大。“四大”特指国家、民族发展的四根支柱。因此,这“四大”讲的是“国之大者”,抑或说《道德经》里的“四大”最能解释也最能体现“国之大者”的含义。“国之大者”是中华文化最深刻的思想精髓。

教育改革要发展,也一定要有“国之大者”的思想光辉的照耀。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国之大者”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凝神聚气、强基固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工程,是教育改革发展最持久最深刻的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教育的生根、铸魂、启智、润心,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以核心价值观来发挥教育的独特育人功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历史地,又是时代地落在教师的肩头。教师必须成为“胸怀国之大者”,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发展的价值担当者和引领者,培养他们的“大丈夫”精神,培育他们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最终让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毫无疑问,只有“胸怀国之大者”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胸怀国之大者”的学生。这一论断还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去讨论。

1.教学过程就是价值教育过程,教师应当成为教学中心价值引领者

从价值与教学的关系看,赫尔巴特早就提出“教育性教学”这一论述。他说,他不相信没有教学的教育,同样不相信没有教育的教学。可见,没有教育的教学是不存在的,假若存在,那就不是真正的教学。教师要上有灵魂的课,必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教育,首先便是价值观教育。以下的论点几乎成为教育的共识,也成为教学的另一种定义:教学过程即是价值教育的过程。从中国古代教育的演进历程来看,古代的教育概念即是德育的概念,如“古代教育实质就是德育”“教育实践属于道德实践”等论述。同时,“教育”一词具有道德的含义,它强调的是通过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和“有价值的内容影响学生的活动”。不仅如此,“道德目的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无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这句尽人皆知的话就成了伪善的托词”。杜威的这段话从正反两个方面澄清了教学与道德的关系。可以这么说,价值观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教学是教师的日常工作,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书不是目的,育人才是目的。育人的目的就在教书过程之中。把育人从教学中剥离出来,既是错误的,又是不可能的。若此,教师就会沦为“伪善托词”的制造者。反之,教师则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作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2.学生生活在价值世界之中,教师的责任是帮助他们澄清并选择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就像我们的背包一样存在……遇到新情况时,我们也许会伸手到这个包里去拿些许的经历,并努力探明它是否适合于这一陌生的场合”。这一“陌生的场合”指的是生活中新的情境,价值观会帮助我们在新的情境中去辨别和选择,用正确价值观引领自己。的确,在当下这个纷繁复杂的生活世界,各种价值观包围着学生,学生往往会产生许多困惑。过去,我们总认为这些困惑源自情绪纷乱,将其归结为情感教育问题。但是,渐渐地,“我们发现,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经常表现出来的几种问题,正在被看成因价值观,或更确切地说是缺乏价值观而引起的”。这“几种问题”严重干扰、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不从价值观方面去找原因,或许会错失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良机。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有价值观的“背包”,帮助他们找到在陌生、复杂情境下解决问题的密钥。这,正是教师的使命,也是教师智慧的体现。

3.教师首先是道德教师,道德教师应当和学生共同建起一座灯塔

教师首先是道德教师,这是源于教育事业首先是道德事业的重要判断。教师应当为学生建起一座知识的宝塔,这是理所当然的。值得注意的是,只建起知识的宝塔还远远不够,因为这样很可能让学生对这座知识宝塔顶礼膜拜,为知识而知识,最终迷失方向。因此,教师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或和学生一起建起一座灯塔,照亮知识这座宝塔,引导学生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此岸走向彼岸。这座灯塔是用正确观念建起来的思想灯塔,应成为学生前进路上的精神坐标。价值灯塔与知识宝塔并不相悖,教师的使命是让知识里生出正确的价值观念,用正确的价值观确保知识生长的方向。从本质上看,知识就在指明方向的灯塔之中。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道德教师。

我们应当确立一个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之大者”,教师是“胸怀国之大者”,应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国家和人民寄予教师的一份无比重大的责任,我们当义不容辞,不辱使命。

二、依循价值观的特性,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引领学生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要成为价值引领者,首先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对价值观教育有责任感、使命感,还要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较多的专业智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呈现出新特点、新需求,教育的复杂性、现实的脆弱性、未来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强。因此,价值观教育更需要教师探索其中的规律,并以科学的方式引领。否则,就难以深入学生的内心。

1.价值体系的核心与“价值大原”:价值观教育要和学生一起寻找“最大公约数”,凝聚人心和力量

价值与价值观是个体系,体系中总有一些价值观起着支撑作用,这些价值观称为核心价值观。把握住核心价值观才能带动所有价值观形成价值合力。也有学者提出“价值大原”的概念。所谓“价值大原”指的是形而上的“道”,是价值的根本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民族之魂。这一从中华传统文化中生成的“价值大原”,揭示了价值的本源和价值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具有迁移性、带动作用的核心,这一核心最终使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其实,***总书记对此作了最为简洁、最为生动又最为深刻的概括: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大公约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业的“最大公约数”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由此,对作为价值引领者的教师而言,价值观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和学生一起寻找“最大公约数”。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非常明确,摆在我们面前,为什么还要寻找呢?这并不难理解。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个逐步加深认知、准确把握的过程,所谓寻找,实质是加深认同。二是身处纷繁复杂的社会,学生被不同的思想、观点包围,如何从中加以选择,有个澄清、辨别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寻找。那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什么样的“最大公约数”呢?那就是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懈的奋斗精神等。这些“价值大原”将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为他们的人生打下精神底色。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个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他们人生的“最大公约数”,是他们未来的指南针和定向盘。

2.价值的附着性与理想性:让价值看得见、摸得着,让价值观教育闪耀理想的光芒

何为价值?解释是多元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价值是理想中的事实。因此,价值具有附着性——总是附着现象上,闪烁在行动中,“隐藏”在事物里。价值并不虚无缥缈,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价值观也不只是一个概念,它化为具体的现象和行为,是可见的、可触摸的,也是可知、可运用的。但是因为附着性,我们往往忽略它,甚至对它视而不见,这让价值观教育无从做起。价值还具有理想性——不是所有的事物、现象、行动都可称作价值,而是闪耀理想色彩的才可称为价值。这里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是要以理想之光照亮这些事物、现象和行动,让它们朝着良善去发展,生出积极的意义来;二是要让事物、现象、行动生长出理想的花朵,发出良善的光彩,生长出意义的力量;三是价值观教育的实质就是理想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听从理想的召唤,将理想当作信念、信仰,从中汲取力量、看到希望。

价值的附着性、理想性,要求教师在开展价值观教育时能从具体的事情入手,关注、观察具体事务,分析各种现象,讨论日常行为,让价值观教育显性化、具体化,让学生知道“价值就在我们的身边,价值观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创设生动而丰富的情境,让价值观教育发生在情境中,点燃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用激情鼓舞学生成长;能开发并整合各种资源,让自然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课程资源,为价值观教育搭建更多更高的平台。

3.价值的道德性和审美性:价值观教育要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有充分的审美体验

价值具有道德性。***总书记对价值与道德作了精辟的概括:核心价值观就是德,既是个人之小德,又是国家、社会之大德。这一概括的含义是丰富的。首先,价值观是道德的核心和灵魂,开展道德教育必须进入价值领域,用核心价值观支撑起道德教育,触及价值观的道德教育才有深度。其次,价值观就是德,价值观教育是一种道德学习,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这样,学生才会有深度的道德体验,价值观教育才会落地。最后,道德本身具有价值,道德价值是价值体系的应有内涵和表现形态。阐明价值的道德性,意在避免造成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分离与割裂,二者应相辅相成。价值的审美性,是指正确价值观本身是美的,价值观教育应当是美好的;审美进入价值观教育,可以让学生有审美的愉悦感。中华文化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相通性、相融性,价值观、道德、审美三个领域融通一体化,互相支撑又相互带动与促进,价值观教育必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价值的道德性、审美性,要求教师从道德和审美的视角出发,用融合、贯通的思维,再次审视价值观教育的道德与审美维度,引导学生在道德实践中领悟道德的价值意义。教师要深入研究并准确把握中小学生的心理,让心理有吸引性;要精心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活动,精心运用现代技术,而这一切都与情感教育密切相关。“情感或心里的感受,是各种行为产生的根源,也是品评整个行为善恶最终必须倚赖的基础。”情感是道德的象征,情感是行为的根源,也是动力的源泉,可以激发学生开展价值学习的热情。

4.价值澄清与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在价值经历中进行价值体认,从价值澄清走向价值引领

爱因斯坦说:“我们时代的特征便是方法的完善和目标的混乱。”用《易经》中的话来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方法属于“器”的层面,目标则属于“道”的层面。解决“重器轻道”的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获得一种价值经历。只是在教室里,只是在书本中,不与生活联系,没有经历,谈不上真正的价值教育。其次,要引导学生在经历中进行价值体认,即面对多元价值进行思考、加以澄清,进行正确的选择,并对选择进行判断。最后,要引领学生践行,以身体之,以心悟之,加深认识。其实,价值引领要贯穿于价值观教育的始终,这是教师的职责,不可懈怠,更不可放弃。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价值观教育不仅是渗透,还是开发,因为无论是教材,还是读物,或是生活,其中都蕴藏着价值因素,等待教师与学生一起去开发。学生参与开发,这本身就体现了价值观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以上四个方面,笔者从价值特性的角度,探讨了价值观教育的要义。显然,这是作为价值引领者的教师必须把握的。相信在把握要义的前提下,教师进行价值观教育会有更精彩的创造,能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