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杨向红 丁 征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的出台,带来了教育观念、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教师发展等诸要素的深刻变革。南京市玄武区立足区域实践,一方面大力推进作业管理改革,切实控量提质;另一方面着力推进区域性“新教学”课堂改革,从目标定位、模型建构、实践策略等维度进行教学改革的系统建构与实践探索,力求以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从根本上实现减负。
“新教学”并非是“旧”的对立面,而是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和要素的基础上,依据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立足本区长达20余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双减”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深入探寻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学的基本特点、教学的关键环节及教学的多样化操作策略,从而在区域教育质量管理与学校之间架起桥梁,全面探索综合性、整体性的教学改革,回答好“立德树人、提升质量”的时代命题。
“双减”下的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更要重视品德、身心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新教学”课堂改革强调教学不仅仅是技术的、操作的,更是以大课程观统领教学设计,通过教学实施实现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以不断更新教师的课堂观、教学观、质量观,促进教学行为的持续改进,将“课程育人”“少教多学”从观念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逐步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双减”政策的出台,带来教育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方式的系统性变革,同时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任务群、项目化等新型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新教学”课堂改革直面挑战,通过区域性教学研究不断丰富学科课堂教学策略,为教师持续改进教学提供方法工具箱,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理念、目标、方式的内在一致性,以及课堂师生关系、教学环境、学习资源的整体统一。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泛。“新教学”课堂改革遵循“区域项目引领+学校多元探索”的原则,引领区域内每一所学校和每个学科聚焦课堂、研究学情,探索具有学校特质、体现学科本质、进行具体教学操作指导的课堂模式群和课例群,以不断完善全程性的区域教学管理机制。
“新教学”课堂改革提出“以爱立人、学以成人”的课堂教学价值追求,这是设计教学的基础,具体包括三个维度的“理解”。
“新教学”课堂改革不仅要基于学生心理、生理成长规律,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更要从一种相对宏观的视角,观照学生纵向年段贯穿的成长历程。研究数字化、国际化、自媒体等对学生身心发展、学习方式带来的深刻影响,综合研判这些因素以确定教学立意,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当前学生学习不可避免地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如家长的过高期待以及校外培训带来的过重学习压力,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线上、线下交叠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新教学”课堂要充分理解这些因素对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化解外部压力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方法,在课堂中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平衡能力和学习品质。
“新教学”课堂改革着力研究新课程标准中的学科课程育人价值,描画学科育人目标在每一节课中教与学的具体行为表现,既关注全体学生又充分观照个体学生;既研究教材、课标的要求,又充分研究课程育人价值,真正在“育人目标”与“学生经验”间架起学习的桥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新教学”从把握课堂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活动组织、方法指导、学习评价等教学基本要素出发,建立和推进“五适五进”的教学模型。
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程标准是设计教学、确定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新教学”课堂改革首先引领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动态研判实际学情,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定制适切的、有梯度的学习目标。目标的确立依据“教、学、评”一致性原则,研发诸如“教与学双向二维表”等工具分解学习目标,以使目标既切合课程标准,又符合学生实际学情,着重体现认知目标的可测性、过程方法目标的可观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可察性,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能力的不断提升。
课堂学习内容是学科课程育人的重要载体。“新教学”课堂改革制定了课堂学习内容“课程资源选择、已有经验关联、问题任务设计”三个衡量指标,引导教师充分运用教材资源、拓展校本资源;根据学情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并综合体现学习内容的“五个关联”,即教学与实际问题关联、与学生已有知识关联、与学科新知识关联、与现实生活关联、与知识技能的应用关联。确定教学内容后,根据学科本质的内在学理逻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具体的主问题和微问题、活动项目和任务群等,以具有广度、适度和梯度的关联性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学习。
课堂教学方式包括讲授、对话、合作、探究等。“新教学”课堂改革将诸如讲授等传统教学方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均纳入组织教学的工具箱,引领教师基于学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并与之匹配设计空间环境、设计课堂学习活动组织教学,促进上课形式规范而灵动,让课堂充满张力,激发起学生投入学习的内驱力和创造力。
课堂中的互动与情感交流是最具有魅力的,给予学生适时的、带有温度的学习反馈与指导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新教学”课堂改革引领教师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给予不同学生即时评价、方法点拨和情感关切,促进教师以激励、宽容的“教学表情”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与期待,从而让学生能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中学习结果的过程性评价与反馈,为教学动态调整提供依据。“新教学”课堂改革引领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工具与观察量表,实时监控和掌握教学的进展情况。如五分钟的当堂检测以获得即时性的学习成果,布置与教学内容高度一致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成果,研制阶段性的综合性长程作业,提升学生的归纳、反思能力。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多维度评价,并深入分析学生学习成果与教师教学的关联度,从而基于实证改进课堂教学。
根据“双减”要求,“新教学”课堂改革建立和完善“专家跟进、四位一体、区校协同、推广辐射”的教学运作机制,研制“‘双减’背景下区域‘新教学’课堂改革实施意见”,以区域性的整体推进和指导意见引领全区深度教改。
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访谈、教学视导、评教评学等多种形式,开展区域推进课堂教学已有经验与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分析“双减”对不同学校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确立“新教学”课堂改革下的各学校校本课堂研究方向。开发“新教学”课堂观课表与评课表,为推进“新教学”提供调研评估工具。
“新教学”课堂改革以阶段主题不断推进,从载体研发、关键要素到教学支持,再到学科育人,紧扣时代主题,结合大概念、大单元、任务群、项目化等教学方式推进,对课堂教学强化正确价值引领和学理逻辑建构。
玄武区研制《关于中小学深入推进“双减”下的“新教学”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实施意见》,制订学科建设方案、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选择试点学校,分期分批覆盖至全区每一所中小学,从学科、学校双线路径统筹学习培训类、教研渗透类、推进活动类、主题征文类等活动,为学校多样化的校本课堂建设提供交流平台和专业支持。
研制“双减”背景下“新教学”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及测评工具,积累学科、学校课堂教学课例群,组织召开主题培训会和课例研修推进会,创新开展“备、教、辅、评”一体的教研活动,形成用教师的智慧解决教育教学难题的工具与方法。积极推进区域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和教研方式的改革,遵循“项目引领—评价导向—课堂观察—多样化教研创新”路径,从单纯的凭经验、教研员为主导的单一评课,走向有研究主题、有技术支持的观察项目、多教师为评课主体的反思型研训。
根据“双减”要求,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分解课程标准,作出具体描述。制订玄武区“新教学”课堂教学常规检查指南、“新教学”学科视导实施方案等,以“提质增效、科学减负、培育素养”为导向,优化和实施新型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测评工具、实施办法,全程跟踪、评价课堂教学推进成效。
“新教学”课堂改革无论是在育人价值引领层面、教学模型建构层面,还是实践行动落实层面,应具有与校本课堂改革不同的特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随着区域性“新教学”课堂改革的推进,立德树人、学科育人、核心素养、课程价值导向等全面进入学校实践,教师不仅探索“传统课堂”中的各教学要素优化,更重视从“备—教—辅—评”全链条的时间轴和空间轴来考量教学,其内容框架的建构与时代要求密切呼应,成为落实国家课程的区域教学实践。
“教什么”是落实国家课程意志的核心,“如何教”是课程实施成效的关键,“教到何种程度”和“学得如何”是教学目标与评价形成“四十五分钟回路”的基点与落点。“新教学”课堂改革从区域视角加强专业设计,引领教师回到学习本身,提出主导性的教学价值主张,回归本质的教学要素促进具体教学行为的改进。
“新教学”课堂改革的核心是“学科育人”,它不是一种课堂操作模式,而是符合学生发展、符合教育规律、符合新时代教学发展趋势的整体改革行动,以此来引领学校教学研究。通过基层中小学教师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形成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群、案例群、策略群,真正让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落实、落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