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价值认同视角下班级文化建设的“惑”与“治”

时间:2024-05-07

严 青王 倩

班级应该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共同体,其中每位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规班纪等为其精神文化映照,公告栏、图书角、黑板报、活动角及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质文化表现。班级文化具有规范、凝聚、陶冶、激励等功能,能增加班级成员对日常活动的关注和对真正有价值事物的关注。

由于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工具理性观念的影响、一些学校对班级文化的忽视、部分教师对班级文化理论学习的欠缺等原因,不少教师对班级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普遍缺乏深刻的认识。他们很多时候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所在进行的是班级文化建设,或者虽然有意识但却是处于“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别人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的状态。在这些状态之下,班级文化建设反而成了教师的累赘,甚至引发学生的痛苦、家长的不解。归根到底,是班级共同体中的成员缺失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同感。

一、班级文化建设:岂能“一”字了得

1.制定班规,“一言堂”。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活泼好动的年纪,他们是非观还不完善。在班级场域内,需要班主任对其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因此,在班级的文化建设中,教师要让学生们意识到什么是对的、可为的,什么是错的、不可为的,即形成明确的班规。

在实践中,有些有经验的班主任,在接手班级之前,会根据自身以往经验,制定好一套面面俱到的班级常规制度。这种做法看似高效,但学生对此缺少认同感。制度的建立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遵守,更是要让他们认同班规、约定,按规矩办事,同时拥有在制度内的随机应变能力。也有些年轻的班主任,担心经验不足,直接在班上套用别人的班级文化建设经验,运行不适则立即更换。规则常定常换,反而导致学生缺乏安全感,不断处于适应调整阶段,不利于班级整体文化氛围和凝聚力的形成。我们处于信息发展、资源共享的黄金时代,可以借鉴好的班级文化建设经验,但要根据自己的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探索。

2.谈话泛化,“一场空”。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时,常常利用早自习、晚自习、班会课等时间,就班级出现的一些问题,展开谈话教育。每次一说就是十几分钟,前面几分钟,学生还会比较认真地听,后面的时间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教师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开展教育的愿景是好的,可十几分钟的耳提面命,会冲淡学生对事件的敏感度和关注度,弱化学生对事件的自我认知、自我思考。班级文化的价值,往往存在于适时更新,成功于长久坚持,班主任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一劳永逸,否则就会使其慢慢失去光泽,失去教育力和生命力。

3.表演精彩,“一阵风”。

“班级活动是联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桥梁。班级活动不仅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发挥特长的舞台,使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价值,满足追求成功的需要,同时它也适应了青少年学生热爱劳动、喜爱交往的心理需求。”目前,各个学校对于德育课程和班级文化建设,往往是通过由上而下的活动布置而开展的,旨在让学生在精彩纷呈的班队活动中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营造班级的集体氛围,积淀学校文化的底蕴。

但关于班级活动,我们忘了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举办班队活动,即开展班队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第二,谁来举办班队活动,即班队活动的主体是谁?第三,我们应该举办什么样的班队活动?怎么举办?如果思考的不够深入,往往导致班级活动流于形式,充斥着表演的意味,缺乏了沉淀的时间。长此以往,学生会变成过度追求仪式感和自我满足感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这对于儿童德性发展有百害而无利。

二、价值认同:班级文化重建的实践良方

《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指出:“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七大素养为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高度重视。”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微型社会,班级文化价值建构应从儿童视角出发,既强调复数性儿童本位,尊重不同的个性表达与私密空间,还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儿童发展的特点,由教师和家长一起,逐步引导儿童自然、自由、自觉地成长为社会公民。

1.师生共治,同创造。

学生是班级精神文化的重要建设者、主要受益者,学生必须参与到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中,参与到班级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建设过程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磨炼,不可一蹴而就。

师生间是协商、对话、合作、伙伴关系,都是班级治理的主体,学生应有效参与班规、班约、班纪的制定,班级事务的商讨、表决等。学生在治理过程中可以加深对自身拥有的公民权利的体验、认知和领悟,唤醒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认同意识,从私己的、淡漠的、孤独的服从型竞争者转为利他的、参与的、合作的治理型公民。

2.预案演练,共经历。

学生置身真实的环境场、问题域中,在平等、尊重、包容的环境支持下才能够真正敞开心扉,认真思考、真实表达自己面对问题的做法和想法。班主任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是需要关键事件和关键契机的,与其充当一名“消防救火员”,不如扮演一位“预案培训师”;与其充当一名“苛刻的判官”,不如成为一名“温和的医者”。

班级文化的价值,就在一次次的演练和真实经历中,在学生的身体力行、剖析反思中逐渐凝练、并长久根植,在温和的包容和智慧的提点中呵护出活力与生命力。

3.活动整合,一盘棋。

班级是学校实践领域中各项活动的主要载体。一般而言,中小学的活动分三类:中国传统节日及国际流行节日,学校或班级设计的仪式活动,结合时事,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举办的专题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在群体之中产生的行为方式,是学生情感、道德、价值观成长的节点。

班级活动首先要明确育人目标,确定德育主题,全员参与,共同实施意志影响,激发学生群体的共鸣、归属感、忠诚度。班级活动的设计思路可以从纵向的年级系列与横向的年度系列两方面着手,体现学情,符合学生年龄、认知特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班级活动应该内容大于形式,活动中真情实感大于表演。每个班级在活动的过程中,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的评价反馈应和育人目标一一对应,体现追求真理、个体完善和社会担当的要求。

4.家校合力,齐头进。

家长来自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技能以及特点,他们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让家长参与到班级文化的建设,进行课堂观察、教学讨论以及其他的班级活动,能够帮助家长更加理解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理解教师的方法与决策,理解家庭与学校合育共塑学生价值品格的重要性,促进家长教育公共意识的觉醒。

教师、家长可以利用多种网上快捷沟通的平台对话交流,形成家长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桥梁与平台,促使家长与班级所有任课教师形成密切的、平等的协作育人关系。当然,家长不仅要对其子女保持密切关注,还要与其他的孩子、家长建立联系,将教室、班级重构为一个充盈价值生长力量的公共空间。

班级文化建设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必须承担的任务,在如此注重公共生活的今天,学生如何在班级这个共同体中生活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方面。因此,关注学生的真实发展,让学生、家长、教师在班级共同体中共思、共行、共进,构建共同的班级文化非常重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