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用“流动”的爱点亮学生美好未来

时间:2024-05-07

顾润生 黄道林

顾润生:“乡村流动课堂:乡娃澄品铸节的关怀行动”项目的品格提升指向是什么?

黄道林:“乡村流动课堂”是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问题,在乡村建立临时性、流动性的“教室”,以学校教师为主、社会志愿者为辅,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素质教育的新课堂。“乡村流动课堂:乡娃澄品铸节的关怀行动”是“乡村流动课堂”项目实施的进一步聚焦,是对乡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关怀。

基础教育是为人生奠基的重要阶段。个体要有枝繁叶茂的未来,必须有深入而宽广的根柢。“乡村流动课堂:乡娃澄品铸节的关怀行动”涉及儿童爱国爱家、习惯养成、礼仪培养、劳动能力、品格塑造、科学素养、美感培育等多个方面。项目实施是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形成自信、自立、自理的独立生长品格,铸就不畏困难、勇于在逆境中成长的气节。

顾润生:“乡村流动课堂:乡娃澄品铸节的关怀行动”项目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

黄道林:项目内容包括五个向度:一是乡娃情艺内容,我们选择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训、八礼四仪、道德故事、道德模范、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等教育内容,为学生树立爱国家、爱家乡、爱家人、爱自己的道德榜样,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二是乡娃探索内容,我们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历史名人、诗词歌赋、国画国艺、地域名人等素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是乡娃自立内容,我们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体育等培养学生的自立品格;四是乡娃寻访内容,我们带着学生走进六合地区的风景名胜,了解地区的特色物产、民俗文化等;五是乡娃亲历内容,我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家务劳动,引导学生亲历体验。

同时,我们还利用网络空间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校利用“空中课堂”直播,介绍创新案例,进行“乡村流动课堂”课程学习视频指导,从整体架构上推进“乡村流动课堂”行动的教育层级,为留守儿童澄品铸节提供广阔的教育空间。

顾润生:项目实施中学校具体开展了哪些关怀行动?

黄道林:对应项目内容的五个向度,我们开展了五大行动:

一是小乡娃农活帮手行动。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所以我们着力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以自理促自立。我们开展了“我为爷爷搭把手”“我是家里小户主”活动,让他们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学会照顾好自己,在爱自己的基础上学会爱他人,主动为家庭分担。

二是小脚丫丈量行动。农村有着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出色的榜样人物,学校结合地方的乡土资源,开发学生游学线路,让学生在游学体验中探秘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以及风土人情。

三是小石头乡村坊行动。学校设立了小石头创作坊和小石头泥工坊。教师组织学生到河边捡石头,然后根据石头的形状,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创作;利用家乡特有的黄泥,教学生泥塑,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我们还开展全校性的亲子泥塑活动,让家长感受和孩子一起玩泥的快乐,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四是小乡贤乡情体验馆行动。我们设立了儿童乡情馆,通过现场参观与体验教育,加深学生的乡情记忆和乡土情感体验;开发乡情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创意实践、深度思维,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情课程实施中,我们积极开展以乡情为根的道德教育、以自然为道的生态教育、以故土为本的乡愁教育,抓实“知乡情、爱乡土、亲乡村”的乡情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

五是小伙伴温情牵手行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有着自己的特殊性,父母和孩子之间相隔百里千里,如何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值得关注的。为了尽量弥补亲情上的缺失,学校组织开展了“温情书信”“温情家庭评选”等活动,引导家长利用各种形式尽量多地给孩子情感上的支持。

顾润生: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果?

黄道林:针对教育新形势,我们从本校实际出发,对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学校组织发动广大教师,利用节假日开展志愿服务,将教育送进千家万户。我们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的功能,积极维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促进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的稳定和幸福。同时,学校将教育辐射到整个社区,有效地提升了整个社区的文化层次,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中国教育报》、光明网、《江苏教育报》、江苏卫视等多家媒体均推出过专题报道。

现代教育的构成愈来愈趋向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协作,“乡村流动课堂”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的形成,最大限度发挥教育合力。“乡村流动课堂”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关爱和温暖,彰显了社会的正能量,闪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学校、教师在付出中收获了更多的教育智慧,感受到了精神上的富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