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筑牢中小学生生命防线

时间:2024-05-07

朱仲敏

中小学生自杀是一个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存在一定的冲动性、隐蔽性,难以杜绝。但是,从呵护未成年人生命安全与健康成长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做好中小学生自杀预防工作。中小学生自杀预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针对当前引发中小学生自杀的常见诱因,如因孩子学业或电子产品使用过度引发的亲子冲突、多方累加的学业压力、精神疾病、网络上不良信息或游戏的诱导等,科研机构、学校、社会等要协同发力,构建中小学生自杀预防的协同机制,合力筑牢生命防线。

一是构建科研协同攻关机制,为精准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的智库和参谋作用,组织心理学、精神卫生学、教育学、社会学、脑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家队伍,推动中小学生自杀预防研究的跨学科协同攻关,探讨自杀意念和行为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技术,并对效果显著的技术与方法进行推广应用。在遵守伦理的前提下,对自杀成功的个案进行研究,分析原因,为今后的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二是构建学校全员育人机制,增强保护性因素。在学校探索全员参与的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的意识、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以及调控情绪、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加强培训,提升全体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心理危机早期识别与防范的意识与能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专职化、专业化,发挥他们在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中的专业骨干作用。对于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畅通转介机制,建立医院与学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机制,做好精神康复期与后期复学的有效衔接、关爱帮扶。

三是构建社会综合治理机制,降低风险因素。加强对校内、校外学业负担的协同治理,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加强面向所有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理性设置对孩子的期望值;为家长提供情绪调控、亲子沟通等方面的指导,最大限度减少因亲子冲突造成的学生自杀事件。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机制,预防、减少、控制突发公共事件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冲击或伤害。向全社会宣传精神卫生常识,减少对精神疾病的病耻感,加强关于中小学生自杀事件的信息管控,防止模仿自杀的“维特效应”。严厉打击即时通信工具群圈、社交平台诱导未成年人自残、自杀的行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