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张晓东
领导一所学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让一位校长能够成功领导和影响一群不同类型的人,建构学校的核心文化价值,树立共同的学校发展愿景,形成持续进步的强大合力,塑造校长的道德人格是关键所在。道德人格是一个人德性、品质和价值观的高度凝练,是校长精神文化领导观的人性表达,更是校长精神文化领导力的人性内核。大卫·休谟说:“一切科学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1]教育学是大写的人学,领导的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校长的领导力绝对不能离开对人性的关注,尤其是对自身人性的高度关注。通过道德人格的塑造和丰满,一方面可以实现校长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完善,另一方面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带动和影响周围的人。
道德人格是一个人德性的集中体现,蕴含着深刻的认知与判断,并由此让人做出正确的事情。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的德性就是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能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2]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强调成人比成事重要,要先做人再做事,因此,才会出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行动原则和做事逻辑。有德性的人具有强烈的道德感悟能力,始终胸怀道德律令,他们知道如何把他律转化成自律,以充满德性的准则规约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道德人格是一种自我的价值指南,会让校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和办学观,秉持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不断思考教育对于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意味着什么,做校长这条专业之路应该如何走下去。具备道德人格的校长会努力做一名真正的办学者和服务者。比如,张伯苓当年放弃了从政之路,把自己献给了钟爱的教育事业,最终成为令人敬仰的大教育家。
真正的领导者不是行动的旁观者和批评者,不是简单地发号施令,随心所欲地使唤他人,而是真实鲜活地身处办学中,努力成为以身作则的践行者和推动者。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3]校长领导一所学校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做校长就是在写一篇展现志业的“大文章”,一篇充满人性的教育篇章,他们在教育的麦田中深耕细作,用自己的一生展开与儿童的深度对话,努力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儿童诗、教育诗。校长领导学校的过程就是校长道德人格焕发的过程,是自我境界提升和拔节的过程,更是感染与影响师生的过程。
当师生被校长的人格所感染时,会产生非常重要的文化力量,获得让人惊喜的文化成果,逐渐形成学校的集体人格。正如余秋雨所说:“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人格(personality)。例如,中华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复兴中华文化,也就是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这也可以看作是文化的最后一级台阶。”[4]用人格感染师生可以实现集体人格的丰富和优化,这种集体人格会让学校文化实现内生性发展,符合文化的生长方式,因为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和化人,人化与化人的关键所在就是道德人格的形成。道德人格是校长文化领导力的核心,只有这样才可以建构起学校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世界,让学校在“文化的最后一级台阶”上行进,从本质上讲这就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一种表达。
校长与教师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一名办学者,要站在更宽阔的背景下思考学校的整体发展。同时,学校要向更高层面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校长必须与社会进行交往,同社会产生共鸣,用高尚的人格感动社会。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这种高尚的人格,就是教育情怀,把办好学校的使命和责任当作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良知。
感动社会的校长首先会让自己感动,因为当一位校长把教育视为毕生的事业,义无反顾地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教师,他会为自己感到骄傲。一旦他的生命和教育融为一体,他的生命存在就具有了更高的意义和价值,还会因此变得更加高贵,因为“高贵的标志是:从来没有想过要把我们的责任降格为所有人都应该负有的责任;不愿意把自己的职责委托给他人,或与他人共同承担;并把自己的特权与履行特权看作是自己义务的一部分”[5]。实际上,高贵让校长拥有了教育的尊严,因为拥有尊严的前提是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这样的校长永远都不会忘记和推卸自己的责任,同时这种教育尊严会反过来再次对社会产生作用,让他们更加尊重校长、尊重教育,愿意为学校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并为学校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让校长在更加宏大的视野中进行大格局的办学。
道德人格是一种超越性的品质和力量。校长既要立足于现实,积极地适应现实,也要拥有理想,保持面向未来的良好状态,进而不断地超越现实,在实现自身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让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导引。但是,不是每位校长都渴望理想,因为实现理想的过程充满了荆棘和坎坷,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所以,有的校长主动放弃理想,甘于被喧嚣、浮躁所羁绊,而一旦“当理想下降到实践的水平,就会造成教育的停滞不前”[6]。停滞不前的教育导致学校会出现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有时还会被社会上的不良价值所裹挟,不能坚持教育的基本规律,不能真正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盲目追求一些人的不合理需求。这一切都要求教育必须找回自己的理想,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道德事业。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的理想究竟是什么?它的伟大体现在哪里?钱穆先生说:“全部中国思想史,亦可谓即是一部教育思想史。至少一切思想之主脑,或重心,或其出发点与归宿点,则必然在教育。中国的一切教育思想,又可一言蔽之,曰:‘在教人如何作人’,即所谓作人的道理。”[7]中国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教人如何作人”,培养真正的人是中国教育的理想所在,而人的核心就是道德人格。当代哲学家邓晓芒对康德与此相关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概括:“如果要用一句话简洁地概括他的教育观的话,那就是从儿童到青年,一切都要向着培养一个有道德的人格而努力。”[8]由此可见,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共识,我们在强调关注人格是否完满的同时,丝毫不排斥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只是道德人格所体现出的正确价值观念与品性具有方向性和统摄性作用罢了。因此,对道德人格的培育和坚守体现了对教育的终极追求,也是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而这恰恰让校长的道德人格完满成为必然,让教育事业具有不可磨灭的理想性特征。看看那些富有道德人格的教育家们,哪一个不是充满了教育理想,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韧劲,面向未来踏踏实实地把学校办好,追寻属于他们的人生地平线,从他们身处的时代中脱颖而出,努力成为永恒的教育坐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