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融合案例与问题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

时间:2024-05-07

姚慧琴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探讨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1]如何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以适应新课标要求,是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基于多年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教学实践,尝试融合案例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双目标。

一、概念解析

以案例驱动学习的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学法强调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对案例的提出、分析和讨论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问题驱动学习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来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教师设定的问题展开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以及结果的评估者。基于对这两种方法的教学实践与总结思考,笔者发现它们在不同侧面契合了高中生物新课标的两个要点:案例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的学习思维,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所以,笔者对两种教学模式进行了融合,通过精选现实案例、精设逻辑性问题、设置讨论议题,推动学生围绕问题查阅资料、分析并解决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案例与问题融合教学的要义,在于通过现实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围绕案例及案例引发的问题进行思考,对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引导学生完成“案例思考—问题探究—知识创生”的渐进学习过程。

二、教学应用

1.案例选择。

高中生物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这为案例与问题融合教学奠定了实践基础。选取现实案例,例如生活中的生物现象、现实热点事件、当前生物学领域最新进展,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并紧扣课程内容,利于引导学生基于生物学知识思考现实问题,提升思考与分析能力。为此,教师需围绕课程章节知识,仔细扫描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内容,广泛搜罗案例资料,深度融合案例与课程知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新版生物学教材(下同)选择性必修1中“免疫调节”一章时,可选取新冠肺炎疫情作为案例,让学生于课前自主收集资料,了解新冠病毒的致病机理及治疗方法。在课堂上结合人体免疫系统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分析,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围绕案例生发知识讲解,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学习,达到教与学的升华。

2.问题设计。

问题的设计要以案例为中心,将现实案例引发的思考与课程知识点融合,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逻辑基础。要注意宏观问题与微观问题、抽象问题与具体问题之间的逻辑架构,可以由案例引发的微观问题延伸至现实的宏观问题,由具体问题的解决升华至对抽象理论知识的分析探究,帮助学生在认知现实世界的同时,掌握生物世界发展的原理与规律。

例如,在教学必修1“细胞中糖类和脂质”一节时,可围绕日常生活中的低血糖症状(某同学喜欢吃肉类及甜品,身体肥胖,因未吃早餐在大课间跑操时突然晕倒,后被诊断为低血糖),设计相关问题:你们遇到过上述情况吗?该同学为什么晕倒?医生给他注射葡萄糖,能不能注射蔗糖或其他的糖?由此你对自己的饮食规划有何想法?让学生联系自身经历,了解不吃早餐、膳食不均衡、身材肥胖、不爱运动与晕倒之间的关系,探究其生物学原理,思考自身应如何避免出现此类状况。让学生从自身出发,将枯燥乏味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自身健康发展,达到“所学为我所用”的高级目标。

3.案例与问题的融合。

案例与问题的有机融合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它关系到该教学方法的实际成效,影响着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进一步影响着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自主探究学习目标的实践效果。笔者认为,案例是问题的依托,问题是案例的根本。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案例为中心、以问题为核心,依托案例创设问题,根据问题逻辑展开案例分析,进而利用案例分析促进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例如,在教学必修2“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节时,可选取生物学研究领域最新进展之镰状细胞贫血被治愈的案例,设计相关问题: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发现红细胞变成了镰刀状,你可能会检测什么物质来探究病因?镰状细胞贫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镰刀型细胞贫血的实例,尝试建构基因突变的概念。科学家是如何使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攻克该病的?了解该病的致病原因及攻克疗法后,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降低自身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以预防此类疾病?这里将案例分析、问题探究与本节基因突变知识相融合,驱动学生对基因突变知识内容的学习掌握,引导学生自觉应用所学知识反思自身行为、指导生活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教学思考

案例与问题融合教学法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主动思考以下问题:如何选择案例并结合课程知识点设计逻辑问题;如何依此逻辑妥当组织教学过程,以平衡好学生学习时间投入与效果产出之间的天平;更进一步,如何在固有应试教育思维框架下转变学生的应试思维与学习方式。对于这些问题,笔者的认识如下。

首先,教师应合理分配备课时间。应试教育以分数高低评判教学效果,教师往往将更多备课时间投入于选题、解题及总结解题技巧中,这明显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施行案例与问题融合教学,需要教师将大量时间投入于对教材知识点的分析理解,观察日常生活、关注现实热点、关心学科前沿,基于课程知识逻辑与案例内容设计现实问题,并根据现实情况不断更新案例。这是一个需要巨大时间投入的系统过程。

其次,教师应将学习时间支配权还于学生。当前不少学生、教师及家长愿意使用题海战术,这往往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案例与问题融合驱动教学,将课程教学过程划分为三阶段(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探究学习—课后实践学习),这三个阶段都需要学生投入更多时间用于自主学习。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思维,将学习时间支配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前、课堂、课后的学习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矫正课程学习与教学目标。

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思维与学习方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而在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思维与学习方式已形成并固化。为此,教师需要投入部分精力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摆脱为分数而学习的思想,转变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与思维引导,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思维与方式,以实现新时代教育目标。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2]从教育改革的历史潮流来看,杜威的名言验证了教育的内在哲学原理,案例与问题融合驱动教学正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有力实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此种教学方法,以期在教学中更好地完成课标要求,做好学科育人工作,不断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