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活教育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时间:2024-05-07

张竞研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美术学科核心素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方面,这些要素的实现离不开生活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学生眼界开阔,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多方面知识,从而获得精神力量。美术课堂结合生活教育理念,挖掘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创新课堂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一、构建生活化美术课堂,让美术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生活教育不是随意生活化,只有抓住教学内容的“根”,创设有课程意识的情境,才能让美术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教育源于生活,营造鲜活灵动的美术课堂。

生活即教育,从生活中提取教育素材,学生会充满兴趣与求知欲。美术课堂引入生动活泼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采用生活化展示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利用苏州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如苏式美味、苏州工艺、苏式园林、苏州书画艺术等,将这些渗入课程中,挖掘苏式文化元素,学生在熟悉的苏州文化中领悟美术的魅力,培养审美能力。利用生活元素创建学习情境,打造生活化美术课堂,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在苏式课堂中“诗意地栖居”。

初中美术教学内容不同于小学美术符号或者象征式的儿童画形式,更加注重表现造型艺术。我们在美术课上开展系列活动,如苏式旗袍的图案设计,对苏州桃花坞年画的欣赏和再创造,用苏式传统文化元素装点校园等等。用生活为美术课堂引来源头活水,生活在变换,课堂也随之变化,美术课堂也会灵动多姿。

2.教育高于生活,构建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美术课堂。

第一,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跨界互融。

美术教育致力于学科间的融合,采用多样的美术表现形式,努力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美术课可以与语文学科融合,教师结合传统语文课程的特点,运用优雅、诗化的语言烘托出诗意的苏式艺术课堂氛围,用苏州的吴侬软语引领学生寻找身边的艺术元素,启发学生的艺术灵感;美术课可以与音乐学科融合,将音乐课中多变的旋律渗透进美术课堂,引入苏式小调、评弹、昆曲等旋律,让学生在旋律中理解图案的形式美,使课堂节奏饱满起来,从而达到层次丰富的艺术生活化效果。

第二,突破传统表现方法,巧用社会实践活动。

初中生的艺术思维会慢慢朝着偏“理性”的方向发展。如何更好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美术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迈入生活,踏进自然。笔者经常带领学生在校园中开展“写生”,让美术教学与现实自然联系,给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动手、动脑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然中发现美的素材,通过观察思考不同事物的造型特点,采用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艺术生活。

二、立足素养本位,致力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要用生活去教育孩子,但是不能脱离孩子生活的内容;要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教大众以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1]我们可以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组成部分实施生活化美术教学。

1.关注图像识读。

美术教学以培养欣赏能力为基础,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感知美的独特和多样,形成健康的审美认知。当今是读图时代,可以从对图片的感知开始培养,让学生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肌理等,体会图像在学习、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例如苏少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花鸟画》一课,教学时可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美术语言转化为熟悉的图片进行图像识读。在理解赵佶的《芙蓉锦鸡图》的工笔画技法的时候,可以借助真实生活中锦鸡的照片与画作中的锦鸡作对比,放大锦鸡的形体局部,启发学生对比观察讨论画中锦鸡从外形到羽毛等部位的细节再到颜色的绘制,体味工笔画的精致细腻。用此方法可以继续探索黄筌的《写生珍禽图》,鼓励学生通过图像识读,观察生活中的生物与画作中生物的相似之处,从而加深对工笔画技法的理解。图像识读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而促使他们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

2.加强美术表现。

如苏少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下册《重复的魔力》一课,教学重点在于把握重复构成的方法,教材中的知识点包括重复构成的原理以及方法:骨骼形式变化、渐变重复、对称重复、分解重复。苏州是一个人文味浓厚的城市,教学时可以苏州城的韵味导入教学,将重复构成的单形转换为苏州元素,如生煎包、团扇等形式,将它们做成一定数量的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展现,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师重点分析、讲解重复构成中骨骼的排列方式,并且让学生动手尝试,理解利用单形增加数量,可以改变骨骼的形状、方向。教学中再进行渐变重复和对称重复的学习,就会打通学习思路。

3.强化审美判断。

生活教育不仅仅是将知识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更是要求对学生生活能力进行培养,而生活的能力少不了审美的培养。生活教育是“活”的教育,涉及工艺美术课程或者涉及某些绘画作品的讲解,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例如苏少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国山水画》一课,课前学生通过到博物馆、美术馆进行自主研究,亲身体验工艺品或经典画作的魅力,课堂上可以进行小组交流,加深对艺术的理解。教师讲到“吴门四家”的画作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游览桃花坞、拙政园等,让学生熟悉画作的文化背景,启发学生各抒己见,课后再利用互联网探索交流,自由探索,审美素养会得到相应提高。

4.致力创意实践。

创意实践是在欣赏能力和美术表现的基础上达到的升华。想象是儿童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儿童行动的动力之一。[2]课堂上学生在学会了基本的美术技法后,应该学会利用自身的审美判断,大胆想象,创新作品形式。笔者在《重复的魔力》一课中讲到重复构成的方法,通过视频、图片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作业环节的创新之处在于从苏州的花窗图案中提取单形,增加数量,可以在准备好的小灯笼上进行设计,运用重复构成的方法,剪、贴、画相结合,提倡想法独特、设计新颖。这种形式与学生的生活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方法,适当进行鼓励,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大胆去创作。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他们能提取花窗中的单形做各种各样的变形、组合,还能提取出水滴形状的单形,创造出各种复杂的形象,甚至有的学生还采取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手绘、拼贴等。学生思路一旦打开,创作能力就无限,最后设计出很多与众不同的小灯笼图案。

5.增进文化理解。

文化是“人化”,文化也是“化人”[3]。苏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学生对艺术的认知带有人文意味。笔者在教学中努力渗透苏式文化内涵,不仅培养学生的美术技法,还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在教学中,美术课堂教学资源源于生活,以小见大,以平见奇,不论是教学设计中图片、视频的选取,还是对美术教学中人文韵味的解读,都应该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教学时贴近地方生活文化,了解文化背景,欣赏人文风味,让生活文化在教学中得到拓展升华。苏州是“崇文重教”的风雅之地,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各大博物馆、艺术馆,汲取艺术的力量,启发审美与思维。而在这样的生活化课堂中,通过地方文化的浸润,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加强美术表现力和塑造力,提升他们的创新实践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