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的基本策略

时间:2024-05-07

董金荣

统编语文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教学,其中,“语文要素”有助于解决传统教学中方向混乱、训练点零散的问题。整套教材中语文要素的设置循序渐进,将语文能力拆解成若干个训练点,分布在不同学段、不同单元中。当下,教师应精准解读单元中的语文要素,通过一定的实践研究,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一、依标扣本,精准解读语文要素

1.研读课标,明晰要素的年段特征。

统编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单元篇章页,明确揭示了该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并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册次,呈现出鲜明的逻辑顺序。这些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契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各个学段提出的教学目标。

如课标在第二学段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三上第六单元和第八单元就分别设置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和“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两个语文要素;在第三学段指出“要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六上第五单元就设置了“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等语文要素。由此可见,语文要素的设置契合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为学生的单元学习指明了方向。

2.着眼整体,关注要素的前后勾连。

针对同一个语文能力点,语文要素会在不同的学段反复出现,但这种反复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再提升。因此,教师必须要树立统编教材的整体意识,不能将视角仅仅局限于某篇课文中,而要关注语文要素在教材体系中的来龙去脉、前后勾连。

以“想象”为例,教材编者在不同年级设置了不同标准和层级的语文要素。如三上第三单元的相关语文要素为“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三下第一单元提出“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三下第五单元提出“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六上第一单元则提出“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虽同是想象训练,但编者设置的语文要素有着鲜明的阶梯性:从一开始的“感受想象”,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想象;到“想象画面”“感受想象的神奇”,重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想象;再到“想开去”,鼓励学生没有限制地大胆想象。这种语文要素的编排,体现了由浅入深的渐进思想,教师要精准解读,并积极搭建教学支架,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对话教材,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1.品读导语,把握要素的细节内涵。

统编语文教材的单元篇章页,以生动、精准且富有诗意的语言,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直接呈现。而学生对一些细节化的词语内涵理解或许并不完全准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个关键词、每一点具体要求进行精准解读。

如四下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此时,教师要弄清什么是“关键语句”,否则教学就容易跑偏;要弄清“初步体会”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否则有可能揠苗助长。结合文本内容,教师如果将作者在表情达意过程中一些零碎的重要语句视为关键语句,那么,关键语句就会遍地开花,导致语文课堂“教不胜教”。以本单元的《天窗》一课为例,作者主要从下雨天和夜晚两个时间段,描写孩子们在小黑屋里透过天窗漫无边际地展开想象的生活经历。因此,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就是先后出现两次的“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教师如果不能精准把握细节内涵,并进行深入化、精准化的解读,就很难帮助学生将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能力。

2.依托习题,设置落实要素的阶梯。

课后习题与单元要素密切关联,是很多教师落实和转化语文要素的依托。教师需要深入解读课后习题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设置落实语文要素的层级性阶梯。

仍以《天窗》为例,编者在课后设置了三道练习题:(1)“默读课文,说说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这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天窗,从房屋建设的角度了解天窗的作用,是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更是其感受文本中关键性语句的基石。(2)“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找出相关语句和同学交流,再有感情地读一读。”旨在引导学生从整体性视角把握文本内容,并对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形成初步的体悟。(3)“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核心语段,探寻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实情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内在认知和解读能力。在分析课后习题时,教师要精准把握编者的设计意图,将教学分为夯实基础、初步感知、深入洞察几个阶段,有条不紊地落实语文要素。

三、设计活动,积极运用语文要素

1.分步实施,促进要素的内化。

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此,教学活动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层级、分板块、分程序来展开,教师要根据语文要素在单元课文中的呈现情况,设置多元化的言语实践活动,助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如三上第六单元围绕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编选了三篇课文。课文不同,语文要素落实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首先,了解关键句。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可以紧扣典型语段让学生明白,关键句就是统整整个语段的句子,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进行的细致性描写。其次,辨析关键句。教学《海滨小城》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对比的方式,感受关键句在语段中的表达作用以及与其他语句之间的关联。最后,运用关键句。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描写四季的内容,引导学生尝试为相关语段增设关键句,并围绕其进行片段练习。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分别在不同的课文中设置了感知理解、辨析体验、迁移运用的实践性活动板块,循序渐进地将单元语文要素落在了实处。

2.强化迁移,实现要素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从文本中找准蕴涵语文要素的训练资源,设置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习得方法、深化感知,在拓展实践中提升认知能力。这种拓展实践一般分为两种:第一,充分利用文本之间的顺接性进行迁移拓展。如学习三上的“预测单元”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引导学生学习预测的方法;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时,鼓励学生将预测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第二,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实现由一篇到多篇(一本)的拓展迁移。如六上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教师可以借助《草原》一文让学生掌握方法之后,相机链接老舍的其他文章,形成类群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在迁移巩固中落实语文要素。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语文要素的感知就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的课文,而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到其他文本的学习中去,从而将语文要素真正转化为语文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