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自主·融合·创新——微信时代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探索

时间:2024-05-07

欧 静

当前的小学习作教学中,写作题材单调、教师单向批改,学生评价能力较低,评价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拓宽教育思路,寻求多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力地普及多媒体技术,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的变革,通过网络构建虚拟的学习环境,构建探索性的学习平台,实现网络环境下交互式的语文学习,支持学生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

通过调查,信息技术下的“微信”已然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手段之一,对学生来说更是以功能强大与方便快捷地操作而受欢迎,它拥有许多功能包括如新闻、朋友圈等讯息的及时分享;各类订阅号、小程序等丰富的信息内容被呈现出来;又有点赞,评论、转发等互动功能,更加方便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正因如此,给写作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让教师利用“微信”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学生写作现状。构建“自主、融合、创新”为特征的语文写作环境。

一、开发“微信”功能,丰富写作素材

1.挖掘新闻热点,引发学生思考。

纵观当前学生写作的现状,其内容出现空话连篇、单调乏味等现象,缺少独立的思考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从兴趣点出发结合教育资源,善于在教学中融入“微信”信息技术丰富的功能。课堂上,学生的写作就可以围绕“新闻热点”来选题,如“爸爸出差归来偷偷跟着儿子 萌娃转头瞬间泪目:做梦都想你”图文并茂,还有短小的视频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起学生相同的回忆。为学生写“生活”、写“父母的爱”等类型的作文构建了写作支架;再如“山东拉面哥”的新闻贴近学生生活,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小事,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并由此能对事情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写作就有话可讲,有话可说。

2.定格生活画面,拓宽写作思路。

生活中身边的许多“平常”小事,容易被学生忽视。然而微信的“短视屏”却弥补了这一点,帮助学生记录校园生活、身边“闪光点”的小事,激发学生思考或写作的素材。对一些细节性的动作,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视频定格、放大,重点就很清晰地展现出来,学生能更细致的观察,从而促进学生更准确地表达和深刻地理解,写作更具真情实感。比如学生在描写操场上激烈的足球比赛时,因很难关注到踢球学生的表情,只能这样写道:“只见他飞快地跑到球前,猛地一脚踢出去……”读起来虽能感受到球场激烈的战况,却给人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这时就需要微信技术的支持,将视频放大,将球员的表情定格,场中的整体画面也可循环播放,多次浏览。学生在感官上有了明显的感受,就可进一步转化为文字:“只见他紧皱眉头,眼神如火一样四射,飞快地跑到球前,双手伸开,形成保护球的姿势,紧接着猛地一脚踢出去了,球形成了一道完美的弧线。对方球员见状,着急坏了,他们一拥而上,有的挡住对手的‘救援’,有的直奔球去,想赶紧拦截,战况格外激烈。”这样的描写就富有画面感了。

二、模仿“微信”写作,创新写作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写作对学生的束缚,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培养习作的自信心,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让写作的兴趣与自信成为一种内驱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模仿“朋友圈”,为写作添动力。

作文一直是令学生头疼的一大问题,正是因为素材少,到写的时候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因此,更应注重学生平时的积累和训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要观察生活,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我们常见的微信“朋友圈”却是一个较好的模仿对象。不难发现,人们出去玩或者有所发现时,都会发一个“朋友圈”来抒发自己的感受。朋友圈的文字简短,非常适合学生借用。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班级圈”,激励学生关注日常校园生活,学生每个人带一个小本子随身装在身上,遇到一些想记录或者有所感想的东西就像“朋友圈”一样记录下来,可供学生以后写作时提供写作素材。同时,教师利用班级的文化墙,设立一个“班级圈”的发布点,教师可在其中选择较好的几篇贴在“班级圈”中,提供给学生观看,相互学习。进而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观察周边事物的好习惯。

2.模仿“公众号”,为图文写作添活力。

微信的“公众号”题材多样,写作形式灵活,抓人眼球。我们在欣赏文字的同时,还可以看到精美的排版、多彩的图画,听到悠扬的背景音乐,给写作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启发。教师可以挖取公众号里的新颖、适合教学的因素引导学生书面写作,发乎性情之自然,摒弃枯燥的写作模式,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一种写作主题形式,学生在多样化的写作形式中享受写作的快乐和自由,才能更好地抒发情感,写真实的作文。

三、迁移评价方式,培养互评能力

1.共享班级“朋友圈”,培养互评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微信技术下的写作评改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微信技术下的写作评改帮助我们改善了烦琐的书面评价、教师单一的评价模式,激发学生互助互评、自我评价的能力。首先,班级通过微信小程序建立班级群,让小朋友可以将自己的每日收获、日记拍照上传到这个班级群中,按照组别的形式,进行互评,“克己之短,取人之长”,学生在评改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避免同样的错误。微信技术下的评改方式丰富多样,学生可借助强大的编辑功能彼此互评,并开发“点赞和评论”的功能,让学生在评改中学习进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共同进步。

2.开发“点赞+评论”——为写作评价提供新方法。

微信信息技术下的评价方式适合培养学生互评和自评的能力,体现学生评价的主体。根据这种信息技术的评价范式,教师可将其评价形式迁移到书面评价之中,为学生创造灵活的自评和互评空间。写作教学中,学生准备一个写作本。教师根据教学主题单元设计一个主题写作,学生根据主题进行写作,最后鼓励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修改、反思,并在文章的末尾设计互评栏,小组之间的成员交换写作本进行互评,对写得好的写作给予“点赞”,觉得哪里写得好的,需要自我积累的便在自己的摘抄本上抄录下来。

当然,如果有修改意见的也可以在互评栏进行评论。最后由教师选择评价较好的几篇优秀作品在课堂展示讲解,激发学生互评、自评的兴趣,培养学生评价能力。

四、建立小程序,共建习作园地

教师通过微信平台的小程序建立班级的“写作园地”,提供学生写作展示的平台,写作资源储备的“仓库”,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写作兴趣和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小程序里,教师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写作分门别类地放在不同的主题“文件夹”里,定期发布学生的优秀作品供家长和学生观看,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在不断练笔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当然,学生也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写上作品的名称和简介。通过观看量,评价、点赞等功能,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写作的成长和共性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在课堂中抓重点进行讲解。不仅节约时间,还能提供有效的写作指导。除此之外,小程序还可以作为作品的“共享资源库”,学生可以随时翻阅优秀作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更快地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自我表现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希望获得其他的赞赏与肯定。所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是写作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根据写作园地中学生的上传量、点赞量、优秀率等给予学生“奖励制度”,学生在交流和成功之中,既丰富自己写作资源,又积极主动的写作。借鉴微信的功能技术,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创新写作模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