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校管理难题求解

时间:2024-05-07

【摘 要】“概念和概念化、构念和分类、解释力和揭示性”被认为是学术研究和理论思考的基本方法和要素。作为一个学术性概念,学校管理具有多重意涵,对学校管理的概念化又是学术研究、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所不可回避的问题。理论建构的价值就在于为复杂的学校管理现实问题和现象给出明确的构念框架和分类,并加以合理的阐释和必要的论证。“学校管理难题”与学校管理问题、学校管理议题或热点之间既具有叠加关系的问题域,又具有不同的涵义。理论的有效性或理论的实际价值,往往会受到学校管理实践者的质疑,为了对“学校管理难题”做出合理的理论解释,就需要提高学校管理理论的解释力和揭示性。

【关键词】学校管理;难题求解;概念与构念;理论解释力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3-0010-05

【作者简介】程晋宽,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21年暑期合刊把主题定为“求索学校管理之道”,分别从政校关系优化、集团化办学、学校文化建设等多个议题方向,对省内55名校长进行了一对一的定向问卷调查,并围绕这些议题进行学校管理的问诊和求解。

学校管理是一项“务实性”的实践工作,学校管理工作的问题和难题存在多层、多元、多样的复杂性现象,具有无数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解答方式,诚如“使薄弱学校趋于胜任的策略与使好学校走向卓越的策略不一定相同”[1],学校管理难题的求解方式也一定不相同。学校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实践,一直以积极的实践智慧化解、求解学校管理的各种难题。学校管理又是一项“理论性”的学术问题:究竟什么是学校管理?学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有哪些?何为学校管理的本质?学校管理涉及哪些基本内容?学校管理的功能和价值是什么?对于这些学术性问题的探讨存在许多争议,难以言明和穷尽,更加难以给出理论性的解答。“概念和概念化、构念和分类、解释力和揭示性”被认为是学术研究和理论思考的基本方法和要素,简称“三C”[2],是对复杂问题和现象进行理论化过程的必要元素,对于如何分析和探讨“学校管理之道”的主题或许具有些许理论支持。

一、学校管理作为学术概念的“概念化”: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学校管理作为一个学术性的概念(concept),具有多重意涵,而且还处于不断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的过程之中,难以给出明确的界定,但对“学校管理”的概念化又是学术研究、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所不可回避的问题。

对学校管理的界说有不同的视角与方式,既有对学校管理给出“申明宗旨”[3]的合目的性解释,以说明学校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学校管理的目的在于服务教育教学,提高学校教育效率;也有对学校管理进行“屬性与种差”的归类性解释,把教育管理看作是学校管理的上位概念,“学校管理”与“教育行政”分属不同的教育管理类别。前者难以体现学校管理的实质,属于“目的论”和“价值论”的概念解释方式;后者对学校管理与教育行政做出了区分性的范围限定,却割裂了学校管理与教育行政的关系,属于“范畴性”和“范围性”的“概念对比”解释方式。

此外,还有对学校管理进行“内涵外延”的狭义或广义性解释,在狭义性上把学校管理看作是学校内部的管理,而在广义性上还涉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政策与法规等对学校的管理。这种狭义、广义的解释对学校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做出了“合逻辑性”的解释,属于语义性和逻辑性的概念解释方式。

概念的解释往往是最为繁难的问题,如果对学校管理给出简单的定义性概念,就很容易落入机械主义或主观主义的概念定义方法的窠臼。出于对本期合刊主题和主旨的理解,笔者尝试对学校管理的概念做出一些思考,以便引发大家对“学校管理”这个看似自明的概念展开讨论,从而促进“学校管理”不断概念化。

首先,学校管理可以理解为对学校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的管理。这种理解是对学校管理的内涵性解释,把学校管理指向其对教育教学核心任务和目标的达成上,学校有多少教育教学的活动和事项,就有多少学校管理的内容事项,诸如德育管理、智育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等。这种对学校管理概念的理解虽然稍显偏狭,但却关注了学校管理的基本内涵,把握了对“学校教育”进行管理的本质,体现了对“学校教育”进行管理的特征和要素。在这个意义上,学校管理实际上可以表述为“管理学校教育”,或者说是“对学校教育的管理”。

其次,学校管理也可以理解为学校作为组织的自我管理与经营活动,主要包括学校的行政事务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经营管理、对外关系管理等。在这个意义上,学校的管理活动不同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它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并称为学校办学的“三驾马车”,三者并行不悖、难舍难分。也可以说,学校的管理活动、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是“三位一体”的。正是因为学校的管理活动、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具有一体性,在很多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常常混淆了教学活动、评价活动和管理活动的职能与本质。这种对学校管理概念的理解,把管理视作学校的基本活动之一,既强调了它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更突显了“管理”之于学校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学校管理还可以外延为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组织对学校事务的监督、参与和支持。这种理解虽然泛化了学校管理的内涵,对学校管理的外延进行了引申性的解答,但也道出了学校管理的外部性,这就表明学校管理的概念不能只拘泥于学校内部管理的考量。因此,学校管理并不完全是学校自身的管理,教育政策、教育法规对学校管理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例如,招生政策的调整会对学校管理提出挑战;教师编制的体制机制极大地影响着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财政对学校的办学具有基础性和条件性的保障作用,学校教育经费的来源、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则成为学校管理的难题。

可以说,学校管理作为学术概念是值得探讨的理论性问题,需要不断地追问到底什么是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范畴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学校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也是对学校管理不断概念化的过程。本期合刊提出对学校管理的概念和范畴进行学术视角的讨论,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理论问题。学校管理是指教育行政对学校的管理,还是指学校自身的管理,抑或是指学校对教育教学的管理?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学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关注。只有明确了学校管理的本质内涵,才能够对学校管理难题进行结构化的分类研究,形成学校管理的基本构念,以学术研究的话语方式而不是工作性质的经验总结对学校管理进行系统化的理论思考与学术分析。

二、学校管理难题的构念框架与分类:作为理论建构路径的“问题域”

构念(construction)和分类(category)是学术研究和理论建构的基本路径和方法。学校管理的现象和问题异常多元和复杂,如果不建立合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不做出合理的分类与分析,学术研究就会迷失在复杂的学校管理现象和学校管理现实问题中。理论建构的价值就在于为复杂的学校现实问题和现象给出明确的构念框架和分类,并加以合理的阐释和必要的论证。

学校管理难题、学校管理问题和学校管理议题或热点具有不同的含义,它们彼此关联,但却有很大的不同。人们时常把学校管理问题、学校管理议题或热点、学校管理难题混为一谈。学校管理问题是最为宽泛的问题域,如果不做严格的构念分析,学校管理议题、学校管理难题也可以纳入学校管理问题。从构念意义上来说,有的学校管理问题属于可以“回答”的问题,有的则是学校管理实际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回答”的学校管理问题与需要解决的学校管理问题其实属于不同的问题域。学校管理议题,时常被称为学校管理热点问题(hot issue),往往是处于争议之中的问题,可以加以討论、辩驳和争鸣,但不一定有明确的答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管理议题的问题域不同于学校管理问题的问题域,它可以由学校管理问题引发,甚至是超越学校管理而导致社会热议的学校管理问题,也可能是学校管理难题。学校管理难题作为问题域则属于学校管理问题中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它们时常让学校管理者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甚至是“找不到北”,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抑或需要寻求理论的指引。难题之所以难,是因为学校管理问题异常复杂,需要不断地求索,甚至走弯路。

由此看来,学校管理难题是当前学校管理中最需要加以分析和讨论的,因此,将其作为理论建构路径的问题域较为恰当。究竟什么样的学校管理问题和议题才是学校管理难题?学校管理难题有哪些?如何区分大难题与小难题?……如果不能对学校管理难题进行合理的分类分析,它就会成为一个模糊的“箩筐”,也有可能把不是难题的问题装入其中。本期合刊所列议题,分别从“政校关系优化、集团化办学、家校共育、课程创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学生管理与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建构了学校管理难题的问题域。这八项议题虽然难以周全学校管理中的所有难题,似乎还缺乏内在的逻辑,但综合来看,它们还是突显了当下人们普遍关注的学校管理的主要难题,其构念的逻辑性和框架性也是可以借助学校管理理论予以清晰彰显的。

英国教育管理学家托尼·布什在《如何管理你的学校》一书中提出了学校管理“正式模式、同僚模式、政治模式、主观模式、模糊模式、文化模式”[4]六大理论构念框架。美国学校管理专家李·G.博尔曼和特伦斯·E.迪尔在《领导力:卓越校长的名片》一书中则构建了“政治框架、人力资源框架、结构框架、象征性框架”[5]构念系统。虽然两书对学校管理的理论分类有所不同,但也存在着一致性,有助于我们对“学校管理难题”进行构念和分类的理论建构,以解释本期合刊主题的合理理论建构路径。

这里仅尝试从李·G.博尔曼和特伦斯·E.迪尔的学校管理构念系统剖析学校管理难题中的八项议题。在这一构念框架中,似乎可以把“政校关系优化”的议题置于“政治框架”类别中进行讨论和分析;“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学生管理与发展”的议题则明显与“人力资源框架”具有更多的关联;“集团化办学、家校共育、课程创建”的难题则可以纳入“结构框架”中予以理论的解释;而“学校文化建设”的议题无疑属于“象征性框架”。虽然这种理论归类的方法存在严重的漏洞或机械化倾向,因为许多学校管理难题甚至可以置于不同的构念框架中进行分析,但当我们尝试把学校管理难题置于构念系统和分类标准框架中时,我们也就找到了学校管理难题求解的理论建构路径。

三、学校管理难题求解:如何提高理论的解释力和揭示性

什么才是一个好的理论?如何对学校管理难题进行求解?这是一个始终困扰学校管理理论研究的难题。可以说,一个好理论必须对复杂的客观事实和问题具有解释力,同时还需要具有揭示性。有人说,理论是“花最小的能量、冒最小的风险”去达到目标的一种途径,但理论时常又是灰色的,甚至是佶屈聱牙的,是“让一般人看不懂的东西”,它们往往难以对学校管理难题做出具有“高度、深度、广度、力度”的有效回应。因此,理论的有效性或理论的实际价值,往往会受到学校管理实践者的质疑,甚至怀疑。为了对“学校管理难题”做出合理的理论解释,就需要提高学校管理理论的解释力和揭示性。

“求解”作为一种理论的方式,不是要给出规定性的解答,而是不断征求意见的过程,重在于“求”,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解释学校管理难题、揭示学校管理现象。为策划2021年暑期合刊,《江苏教育》编辑部不仅以“德尔菲法”组织了专家座谈,征求专家意见,还进行了结构化的问卷调查,揭示学校管理难题的数量关系,更邀约了具有见地的校长或学校管理者对八项学校管理议题进行专门的观察和分析,以探寻学校管理难题的解决策略。这种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求解方式无疑有助于增强理论的解释力。

笔者通过分析《江苏教育》调查问卷的框架,发现此次调查具有一定的揭示性。

首先,从“政治框架”来看,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活力。针对这个問题,问卷主要设计了三个子问题:一是政府部门在对学校行使教育职能过程中常采用的方式,二是政校领导是否经常一起研究教育工作,三是政校双方工作人员密切合作情况。

其次,从“结构框架”看,在学校共同体建设方面,调研主要指向集团化办学问题。问卷针对集团化办学中教师交流轮岗的时间与形式等设计了问题。在家校合作方面,问卷考察了校长对于家校合作现状的认识以及最受欢迎的促进家校关系的形式。在课程建设方面,主要调查了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推进策略。

再次,从“人力资源框架”来看,针对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调查问卷从教师的教科研素养现状、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方式、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三方面切入,设计问题,开展调研。在学校管理队伍建设的调研中,主要设计了两个子问题:一是中层干部队伍工作现状,二是如何有效提升学校中层干部队伍素质。在学生管理与发展方面,调查主要从教育者最关注的学生问题展开调查。

最后,从“象征性框架”看,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问卷主要聚焦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当前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片面认识和急功近利思想较多,并且学校大多重视显性文化建设、忽视隐性文化建设。同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师生参与少、学校管理者占据主导的现象仍比较突出。

这里从“政治框架、结构框架、人力资源框架、象征性框架”方面对所做的调查进行了简单的归类,能够较好地说明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虽然调查数据已经能够说明学校管理的难题所在,但仍需要对数据进行解读和理论分析,以彰显理论对学校管理难题的解释力和揭示性。本期合刊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分设八项议题,通过观察与分析不同的学校管理难题,试图以“求解”的方式,对学校管理难题做出既具有解释力的理论分析,又具有揭示性的价值判断,希望能够引发读者更多的实践思考。

【参考文献】

[1]SCHLECHTY.创建卓越学校:教育变革的6大关键系统[M].杜芳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程晋宽.西方教育管理实证研究范式:形成、原则与贡献[J].外国教育研究,2020(7):31-45.

[3]杨天平.学校常规管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4-37.

[4]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强海燕,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博尔曼,迪尔.领导力:卓越校长的名片[M].陈瑜,高连兴,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