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精解·探规·寻根·迁移:数学教师研题的四重境界*

时间:2024-05-07

曾 荣

习题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与深化,应当为学生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助力。优质的数学习题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思维的经验,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习题是高中数学教师的基本教学任务,也是他们的必备素养与能力。笔者认为,教师研究习题,不能局限于会解、能讲,而应该依托优秀的试题,追求更高境界——多思精解、探求规律、探寻题根、有效迁移。教师研题的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本文结合江苏省南通市2020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第17 题谈谈教师研题的四重境界。

图1 研题模式

一、第一重境界:多思精解,比较不同解法的效率差异

教师研题的基础是解题,用合适的方法、广阔的思维进行解题,要善于进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解法提炼。一道优秀的试题往往讲究解法的多样性和不同解法效率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出解题人思维品质和数学素养的差

【比较反思】以上几种方法是解析几何中的常见解法,但不同解法的效率有明显差异。在同一数学情境中,不同的运算思路、运算程序的设定,体现了一定的规划设计能力。对于具体的数学运算,我们要善于结合运算情境,深刻理解运算对象的特征,挖掘其内涵。只有以数学思维为基础进行规划设计,运算能力的提升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第二重境界:探求规律,理解试题内在的本质属性

多思精解,深入比较不同解法的效益差异,可以帮助师生优化解题路径,提升学科素养。同时,我们应该依托试题,探求其内在规律,理解试题内在的本质属性。在深入研究多种解法的基础上,我们应进一步思考,问题背后的知识本质是怎样的?解题方法蕴含着怎样的通性通法、数学思想?是否存在更一般的规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对题1,我们进行如下思考:

【思考1】题1依托矩形这一背景,研究了与椭圆有关的问题。第①问是给定了两个特殊的分点,研究了对应的直线的交点在椭圆上。如果不是中点,而是三等分点、四等分点,……,n等分点呢?有没有更一般的结论呢?

三、第三重境界:探寻题根,挖掘试题背后的命题思路

对于一道试题,教师若能多思精解、由特殊到一般、把握本质属性、研透内在规律,已属不易。然而,优秀的教师往往不止于此,他们会研究问题出处,探寻题根,并深刻挖掘基于题根的命题思路。这种基于“问题从哪里来?怎么演变过来的?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和方法是怎样的?”的思考,力求站在命题者的视角审视问题,求本归真,更有利于提升师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本题题根如下——

题2(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 P38 第14题):把矩形的各边n 等分,如图6 连结直线,判断对应直线的交点是否在一个椭圆上?

【题根分析】本题依托矩形这个载体,通过等分的方式产生了有限个点。等分的实质是“成比例”,通过“成比例”可以将“有限”转化为“无限”,由此进一步通过对应直线相交的方式产生的无数个点。研究这些点的特征,实质上是研究动点的轨迹问题。

【命题思路】在高考、模考中如果直接考查轨迹问题,那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高、难度大。为了让问题能更加适合于考查学生,命题者通过“特殊化”和“逆向思考”的方式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使试题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1)特殊化:在题1 第①问中,命题者将分点特殊化,取其中一个特殊的分点进行研究。因为只取了一个点,就不再是对轨迹问题的研究了。命题者结合具体数据,给出特殊的椭圆,将求椭圆轨迹问题转化为求在特定椭圆上的特殊点。这样,动态问题转化为静态问题,大幅度降低了难度,适合用于考查学生。

(2)逆向思考:满足某一特征的点在曲线上,曲线上的点都满足某一特征,这是解析几何研究的两个主要问题。题1 第①问研究的目标是点在曲线上。命题者在命制第②问时,通过逆向思考,告知曲线上的一个动点,进而研究相关点的几何特征。在这个“动”的情境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引参方案,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素养。

四、第四重境界:有效迁移,开发试题蕴含的教学价值

教师研题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更重要的是为了开发试题蕴含的教学价值,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教师将自己解题、探规、寻根的经历转化为一种探究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有效迁移,对试题进行改编、变式、拓展,举一反三,让学生在迁移、深化中体悟数学的本质和数学的系统性、结构性,感悟数学的统一之美、变化之美。

迁移1(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 P48第16题):如图7,在矩形ABB'A'中,把边AB分成n等份。在边B'B 的延长线上,以BB'的n 分之一为单位连续取点。过边AB 上各个分点和A'作直线,过B'B 延长线上的对应分点和点A 作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为P,P在什么曲线上运动?

(图7)

迁移2(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 P54 第13 题):(阅读题)在工程中,画拱宽为2a,拱高为h的抛物线,常用下面的画法:

(1)作矩形ABCD,使AB=2a,DA=h;

(2)分别取CD,AB的中点O,H,把线段DA,OD,HA各n等分;

(3)如图8 连线得到各交点,将交点连成光滑曲线,就得到抛物线的一半;

(4)用同样方法画出另一半。

你能说明上述画法的正确性吗?

对于以上问题,我们要在外在形式、结构的一致性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本质的一致性。

【思考1】你能研透上述题2、迁移1、迁移2的本质一致性吗?(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统称为圆锥曲线。圆锥曲线在定义的方式、知识的结构、研究的方法等方面具有一致性。设计这样的问题,意在引领学生举一反三,由表及里,深刻认识圆锥曲线的本质。)

(图8)

【思考2】你能参考题1的改编方式,将迁移1、迁移2 改编成形如题1 的考题吗?(在深刻认识问题本质的同时,教师也要学会“再创造”,借鉴优秀试题的命制方式,“再创造”出更多的优秀试题,让学生有机会再练、再悟、再提高。)

数学家波利亚曾指出:“解题是人类最富有特征的一种智力活动。”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解题,我们要善于深度研题。通过“多思精解—探求规律—探寻题根—有效迁移”的路径,使得研题活动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助力智慧课堂的有效达成,也助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