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设问·导问·自问*——刍议基于“问题”的语文课堂教学

时间:2024-05-07

曹国锋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精彩的“设问”来启思导学,但更需要通过“导问”,让学生敢于“自问”、善于“自问”,让课堂成为美文的悦读场、思维的训练营和新问题的发源地。

一、设问:以问启思,以问导学

1.聚焦主问题。所谓主问题,就是能够引发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热烈讨论、鉴赏品味、主动探究的重要问题。设置主问题的方法很多,笔者认为主要要做到两点:一是要紧扣文本,二是要紧扣学情。例如,教学鲁迅的《社戏》,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文中写了故乡的众多人物,如果你就是文中的“迅哥儿”,你最想和谁交朋友?这个问题扣住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用一问串起文中的所有人物,能够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品味故乡人的可爱之处,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

2.构建问题链。一节课的主问题往往具有总括性、综合性,想要一下子解决,可能会超越学生现阶段的发展水平。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围绕主问题构建问题链,由浅入深地设问。例如,教学《老王》,如果直接提出问题“你怎样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往往会导致学生只抓住文中的个别事件或片言只语就匆忙下结论。这时,可以设计问题链来帮助学生理解:本文讲了“我”和老王之间的几件往事?老王给“我”的关心与帮助“,我”有没有回报?在物质上,“我”有愧于他吗?每次老王给我帮助后,我的反应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词句,还原“我”当时的心理活动。为什么这种“愧怍”“我”几年之后才渐渐明白过来?通过这样一组问题,引导学生准确、深入理解文中的“愧怍”。

3.找准生长点。教师的设问,不仅要紧扣文本,更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生长点。如七年级学生对如何记事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懂得要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但是他们对如何写出故事的波折和价值还缺乏认识,因此,笔者在教学《散步》时,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这次散步和普通的散步有什么不同?(2)什么是“分歧”?我们的“分歧”是怎样产生的?(3)分歧是如何解决的?你能把解决的过程用时间轴表示出来吗?(4)分歧解决的过程,能不能略过不写?为什么?第1 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白“故事的种子”是那些“特别的事儿”;第2 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懂得制造故事冲突的基本方法;第3 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懂得“冲突”的解决不是简单直接的,需要写出“波折”;第4 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白冲突解决的方法凸显出作者的价值选择,要努力让故事的价值最大化。通过这样一组问题的讨论,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懂得了写好故事的基本原理,记事类文章写作的认识和技能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二、导问:导学生疑,以导促问

1.迁移中学“问”。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将类似的文本、话题放在一起,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设问”来学习如何“问”。如在教学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时,教师设置了这样一组问题:梅的外在特征有哪些?你能不能用一两个词概括出梅的神韵品格?作者为什么写梅?梅与作者有没有联系?讨论完之后,再出示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让学生像老师一样设计一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将教师设问的方式迁移运用到类似的文本中。

2.争议中炼“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因知识储备、思维品质等因素,对文本产生不同的看法,教师要抓住契机及时引导学生在争议处提炼出问题。如笔者在教学《七颗钻石》时,有学生提出“水罐会变成银的、金的,里面还会跳出钻石,太不真实了”,另一些学生则用“这是童话”来反驳,一时争论不下。笔者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意见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开展深入探究。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水罐的变化是虚构的,这样的想象合理吗?童话的虚构和想象要遵守什么样的逻辑?经过讨论,学生达成共识:童话是虚构的艺术,不能用不符合生活真实来否定它们。

3.错位处深“问”。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错位处,让其自主发现问题。如《范进中举》一文中人物的“情”与正常的“理”严重错位。以胡屠户为例,他是范进丈人,本应爱护鼓励追求功名的范进,但他却恶语相向,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等到范进中了举,按他的逻辑是应该继续作威作福的,但他却立马改口称“贤婿老爷”,形成了情理错位。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有悖于正常翁婿的情理错位之处,提出问题,如:这些人物的言行有哪些“情理错位”之处?……“问”得深,探究自然就深下去了,学生对作品的讽刺艺术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

三、自问:悦读建模,自问自励

1.悦读敢问。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情境,将课堂变成“悦读场”。一是构建适切的导读情境;二是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敢说敢问。

2.建模会问。“自问”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会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模型”,让他们掌握常规的提问角度和提问方式。

3.活动促问。教师要设计好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并提出更为深刻、更具价值的问题。

4.评价励问。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激励性评价,懂得接纳、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思考、发言,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鼓励,使他们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