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博爱教室:因课程而美好

时间:2024-05-07

张 蔚

教室应该是一间促进师生、生生共生共长的生态园林。江苏省常州市博爱小学的班主任们就在探索一条建设“教室”的路径,学校立足“生活的德育”,营造“德育的生活”,让德育的“教化”、品格的“涵养”从抽象化、空洞化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回归到生活中。近年来,在“博爱学习社区”理念的关照下,班级也成为学校社区的一部分,各学科社区课程的开发也为“教室”的落地打开了一扇窗。班主任们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开始尝试从课程入手改变班级生态,并这样为课程定位:它应该观照学生的生活世界,站在学生的角度,按学生的生活需要来组织德育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理想性的需要,更应关注学生生命现实的需要,在班级生活中不断迭代、更新,引领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

班主任从“爱自我、爱他人、爱自然、爱社会、爱世界”五个维度,结合学生成长规律,聚焦实践层面,以小见大生发爱,通过可具象、可触摸、可体验的生长性课程、空间、活动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究、体验、内化,从而涵养出“乐善心、同理心、敬畏心、责任心、家国心”。由此,我们把生活和课程紧密编织在一起,不断完善,构建具有生长性的“五心”课程,为“教室”的进一步优化助力。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包括:规划好一张课程地图,落实好一系列实施策略,统整好一本实施指南。

一、规划好一张课程地图

在博爱办学精神关照下,根据博爱育人目标和博爱课程规划指导意见,我们从“五爱”维度出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基于学生发展需求,以跨学科、超学科的组织形式、以“PBL”(项目式学习)为学程设计,以情境体验为学习方式,按照“进阶”的方式,循序渐进,开发可触摸、有序列、立根基的“爱的五心”生长式课程,见图1:

从这张“五心”课程图谱可以看出,小课程不小,其来源于生活、立足于博爱学子能力的培养。它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选择切口小。

切口虽小,但是小而实用,其所关注的都是学生生活中要用的、需要的而学校现有课程教材中没有的,具有生成性。如我会洗内衣、独自能外出、小鬼会当家这样的生活技能,又如环球音乐会、服装巧搭配、四季加油站这样看起来的“无用之用”。生活和课程紧密编织在一起,我们的每一间教室都散发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2.实施时间短。

时间短但是主题集中,见效快。这些短课程解决的都是学生某个时间段碰到的问题或者需要养成的能力,我们以螺旋递进方式引导学生逐渐达成培养要求。如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这个核心素养指标中,一年级的目标是“小小宣讲员”,到之后的“公平选举会”“爱满福利院”“我是小交警”“志愿公益情”“博爱模拟政协”等,学生爱社会的情感逐渐积淀。

3.育人意义深远。

小课程一事一课,但是触类旁通,以小见大。“我会洗内衣”是二年级的内容,这不仅是劳动能力的培养,还引导学生明白内衣里的小秘密,开启儿童性教育的启蒙。由此可见,这些体验绝非单个的独立事件,每一个“五心”小课程看起来解决的是一件小事,其实培养的是一种思维,养成的是一个习惯,最后形成的是一种能力。

二、落实好一系列实施策略

“五心”课程在具体实施上实行项目认领制。每一项小课程,都是一个“PYP”(项目),一系列课程项目组成课程群。这些小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都具有跨(超)学科的组织形式、“PBL”的学程设计和情境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1.跨学科的组织形式。

我们一方面利用班级中任课教师的力量,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家庭、社会中积极体验和实践,打破学科界限,跨学科甚至是超学科地组织教学。如二年级的“我会洗内衣”,美术老师和班主任合作,从美术、儿童性教育两个维度出发,从设计内衣到儿童性意识的启蒙,孩子们沉浸其中,学有所获。

2.“PBL”的学程设计。

每一个课程项目其实都是为了解决一个或者一类问题,“五心”课程来源于真实问题,课程任务也是立足于真实的场景。

比如一年级的“小小宣讲员”课程,就是针对幼儿园提出的“幼小衔接要求”而由一年级的班主任们设计开发的。在课程实施中,一年级的宣讲员们先走出去,向幼儿园的小朋友介绍我们的校园、我们的课程、我们的活动;接着再把幼儿园的小朋友请进来,让他们感受美好的小学生活。

课程实施来源于真实问题,课程任务也是立足于真实的场景,这其中蕴含着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情境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听到的、学来的,不如亲身经历的,课程实施最重要的途径是“体验”。课堂是原点,生活是舞台,体验成为学习方式,活动成为课程延伸。五年级的“环球音乐会”上,参加音乐会的学生们都穿着正装:男孩子个个西装革履,有的甚至穿上了燕尾服;女孩子们也是仪态万方,礼服搭配披肩。着正装参加一次音乐会,比背一百遍音乐会礼仪都有用。整个演出过程中,没有人随意走动,没有人随便说话,每一支乐曲的结束都有恰到好处的掌声,对表演者的返场表示礼貌的挽留。

一场音乐会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学生正装参与、礼貌出席的礼仪,更让人期待的是,他们因为这种体验和学习而逐渐养成民族情怀和世界眼光。课程,就这样,以情境体验的方式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中、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三、统整好一本实施指南

1.做好整体规划。

对照博爱培养目标,学校对课程实施进行整体规划,针对学生需要、年段特点和服务学生生活的要求,完成“顶层设计”,制作了课程图谱。学校还尝试在每一轮课程实施后,根据实施效果对现有课程进行淘汰、替换。这一做法正形成制度,我们充分征询教育专家、家长、资深班主任的意见,确保所开课程是合理的、有梯度的、时尚的,并有一定的提前量和前瞻性。

2.鼓励全员参与。

打造“教室”,实施“五心”课程需要所有生命在场。我们鼓励班级里的所有学科教师全员参与;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全面开花;每个班级做好优秀小课程的展示活动和每轮小课程的资料包收集工作。

3.创新多元评价。

首先,我们将“五心”课程评价纳入学生素质报告单,每一个博爱学生六年里必须经历“五心”课程的体验,这彰显了博爱对生命的重视。其次,将每一个博爱教师是否参与开发实施课程纳入考核。最后,对课程进行多元评价。通过对课程本身、对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在学生发展需求中动态生成新的课程,对原有30个课程进行补充、更迭、完善。

教室中的学习生态应该是全息的,我们在“学习社区”建设视角的引领下,思考德育课程的重构,而“学习社区”的场域又为班级生态的改变提供了土壤。生活即教育,课程即生活。突破教室和校园围墙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物理空间释放教育能量,让社区、各种场馆和大自然成为班级学习生态深度推进的生命空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