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施 英
案例一:考场上的逃兵
小晖中考时发挥得不错,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全家人都很高兴。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月考,全班42 名学生,小晖考了班级第15名。父母和她一起分析了目前的名次,让她制定下一次考试的目标,小晖定了12 名。期中考试,小晖考了班级第20名,回到家,虽然父母没说什么,但她看到父母的脸上写着失望。她向父母保证,下一次一定好好考,考进前15 名。期末考试,小晖考了第28名,这一次,父母沉不住气了,父亲冷言道:“这就是你说的好好考!”母亲则将小晖的不断退步归结为玩手机:“我看还是因为心思没有完全放到学习上,你把玩手机的时间用来多做些题,也不至于考成这样。”小晖无言以对,她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因为自己确实下了苦功,努力了还考不好,那就是能力有问题。
第二学期的期初考试,小晖说自己拉肚子,请假没去参加考试。期中考试,小晖说自己头痛,还是不能参加考试。父母似乎意识到小晖在故意逃避,安慰她说:“你只要参加考试就可以了,名次不是最重要的。”但还是没能把小晖劝回学校参加考试。眼看着期末考试来临,父母担心小晖又会在考试时临阵逃脱。
案例二:逢考必“掉链子”
八年级男孩嘉乐每次大考的成绩与平时的练习情况相比都有很大差距。老师找他交流,他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考试前一周就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反应,如一想到考试就心跳加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还会出现尿急、胃痛等症状,总觉得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复习好;拿到考卷时会出现头脑一片空白的情况,等慢慢找到做题的感觉,时间又来不及了。嘉乐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敢对他提什么要求,因为他们知道儿子已经很努力了,不能再给他增加压力,但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嘉乐调整心态。
案例三:考完不愿意谈成绩
考试结束,分数出来了,小凯放学回到家,妈妈想和儿子一起分析这次考试的结果。她拿起小凯的试卷,从分数最低的语文开始说起:“你看看,这次语文考试是不是不认真啊?字写得这么潦草。作文怎么扣了这么多分?让你平时多看课外书,多背一些好词好句,你就是不听!”小凯很不服气:“我哪有不认真?你没看到我数学考满分吗?”妈妈说:“数学满分有什么用,语文拖了后腿,总分就拉低了呀!将来升学又不是看你的单科成绩,要看总分。所以,你当务之急就是把语文分数提上去……”小凯不耐烦地说:“你有完没完?考都考完了,能不能让我喘口气!”说完径直走向房间,“砰”的一声关上了房门。
考试心态对成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哪些家庭因素会影响孩子的考试心态?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调整好心态,让他们在考试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
孩子的考试成绩不佳,有很多种原因。有些父母会机械地比较同一门学科前后几次考试的得分,以此来判断孩子此门学科学习的好坏;或者比较同一次考试中几门学科分数的高低,以此来发现孩子学习上的弱点。不少父母会在学期初给孩子定目标,规定孩子期中和期末考试必须达到的分数;还有些父母会让孩子以班级里的优秀学生为目标,争取努力赶超。
以结果为导向,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会让孩子患得患失,担心成绩或名次不如人意。仅因某次分数的下降就否认孩子学习的进步,会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同样,仅依据某次分数的表面分析来指导孩子学习时间与精力的分配,无疑会使孩子忽视真正的困难,不能解决问题。另外,排名落后并不能说明孩子松懈了、不努力了,因为其他孩子也在努力。所以,分数的起伏、名次的波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案例一中的小晖就读于重点高中,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两次考试都没能达到计划的目标时,她感到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引发了生理反应,在考前产生极度的身体不适,以至于无法参加考试,这样就能“成功”逃避考试,给自己“不是考不好,而是考不了”的心理安慰。案例二中,看似父母没有给嘉乐压力,事实上父母的高期待、严要求已经内化为他对自己的要求,他能够清楚地感受到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压抑,他越重视考试,越想考出好成绩,就越会紧张不安。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励。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我们必须意识到,成长不是基于缺点的,而是基于优点。如果连我们都不信任孩子,就没有办法帮助他们相信自己。”孩子是在被肯定、被鼓励中建立自信心的。当孩子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不希望父母将此看作理所应当,而是希望父母看到他力争优秀的进取心、充分有效的复习准备以及认真仔细的考试态度;当孩子没有考到理想的成绩,他希望父母告诉他:“一次成绩不能代表什么,失败是学习的好机会,我们可以从这次失败中总结教训,接下来努力做好就一定能取得进步。”
案例三中的小凯,考得好的科目被忽视,没有考好的科目被放大,小凯妈妈没有客观地对考试成绩进行评价,而是直接给他贴上“不认真”“不听话”的标签,孩子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继续与家长沟通,接下来的学习状态也很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有些父母在孩子考试前会格外重视,如轮流帮孩子复习、检查作业,为孩子加强营养,精心照料。还有的父母力求为孩子营造安静的学习氛围,轻轻走路、小声说话,关切的言语中充满着对孩子的高期待,如“你要吃什么就和妈妈说,我来做,只有保证了营养才能考得好。”“爸爸妈妈小的时候没有条件读书,现在我们给你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条件,你再不好好学的话,对得起谁呢?”“你给我争点气,好好考,你的成绩不比××差,爸爸相信,只要你努力,一定可以超过他。”关心和爱护背后的爱的“绑架”,让孩子感受到的是“有条件的爱”——只有考好了,我才值得被爱;如果考不好,我对不起任何人。孩子往往承受不了这样的爱,感受到的是压力,表现出的是焦虑,对父母的关心和唠叨感到十分厌烦,甚至会与父母产生冲突。
父母应告诉孩子,考试只是对学习情况的检验,和平时完成作业是一样的目的。要用对待考试的心态认真地对待每一次作业,确保平时的学习内容能够真正地掌握,学习基础打好了,才能从容应对考试。父母要放下对孩子的过高期待,考试成绩不是决定孩子未来的唯一标准,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才是让孩子走得更远的重要条件。
考试结束后是和孩子一起总结反思的好时机。即使父母已经通过教师发送的信息了解到孩子的成绩,依然建议等待孩子先开口。如果孩子不主动说,可以引导他:“测验成绩出来了吗?”等孩子回应后,可以问:“你觉得自己考得怎么样?”让孩子觉得,考试成绩的好坏是自己的事,需要自己去反思。
在与孩子分析考试结果时,首先可以从优势学科开始:“你觉得哪些科目是相对满意的?你是怎么考出这样的成绩的?”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有能力学好的,只要努力就有收获。其次是让孩子自己找差距、订计划。在聊完优势学科后,孩子会轻松、自信很多,这个时候再和他说:“你觉得哪门科目还有提升的空间?你接下来准备通过怎样的方法提高这门科目的成绩?”这样的引导会让孩子愿意接受并认真思考,然后再询问孩子需要得到怎样的帮助。任何时候父母都要表明一种态度:“学习是你的事,只有你自己想学,才能学好。如果有需要我们帮助的,我们会尽力帮助你。”父母能帮的不是辅导孩子功课,而是在家庭中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孩子在安全、有爱的环境中学习,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支持,与孩子并肩作战,迎接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