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程标准的价值

时间:2024-05-07

朱雪梅

课程标准的价值

朱雪梅

课程标准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体现了正确的政治价值;关注青少年心智结构特点,突出能力要求,具有引领教学改革的科学价值;关注社会发展,重视劳动和实践,强调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具有培养合格公民的社会价值。但从总体上看,课程标准所呈现的文本还比较概括、抽象,主要指出了方向,对教与学的行为、学业质量评估的标准还比较模糊,因此实际应用价值并不突出,一线教师应用课程标准的积极性不高。建议重视引领一线教师进一步研读课程标准,努力将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启动课程标准的修订,增强可操作性和可测性,使之成为广大实践者明确的行动指南。

课程标准;价值;评判;改进

在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十六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版公布也已经五个年头后,再议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程标准的价值,似乎为时有些晚。但是,在课程改革已累积了丰富的经验,也暴露了形态各异的问题后,再议课程标准的价值,似乎又是一件很有价值感的探讨,因为只有基于充分的实践感受,我们才能对课程标准的价值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和评判,对课程标准应用中的问题进行更加理性的思考。鉴于此,本文主要剖析三个基本问题,即:课程标准的价值是什么?对谁有价值?如何发挥其价值?

一、课程标准理应发挥的价值是什么

毋庸置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具有准绳作用,它是国家对小学、初中学段的学生所规定的在各学科领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与要求,也是编写教材、开展教学、进行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所以,课程标准的价值既体现于认识层面,也体现于实践层面,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标准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体现了正确的政治价值。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世界各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都对课程标准是否符合政治意识形态给予充分的关注。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各学科均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并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如是表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课程标准修订内容更加关注青少年心智结构特点,突出能力要求,具有引领教学改革的科学价值。

我们知道,合规律的才是科学的、道德的。过去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过多受到旧的教育思潮影响,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知识的重要性,许多教学内容偏难偏多,教学要求偏高偏死,违背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严重地说,是不科学、不道德的计划。《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是拨乱反正的产物,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修订,又进一步按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对教学内容该减的减,改增的增,该提供选择的则提供选择。如语文学科增加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15篇。因而从总体上控制了课程难度,凸显了内容安排的科学性。

3.课程标准关注社会发展,重视劳动和实践,强调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具有培养合格公民的社会价值。

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成为社会人,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课程标准修订稿进一步强调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劳动态度的培养,重视人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关心社会,融入社会,能服务社会的劳动者。这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均有明确、详尽的表达。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例,关于地理课程性质的表述,修订稿在原实验稿的“区域性、综合性”基础上增加了“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三个要点,几乎每点都指向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重视实践。关于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三个要点,前两点直指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即使是似乎更偏重于课程教学的“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修订稿如是阐述:“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其指向实践、指向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非常鲜明。

二、课程标准得到了谁的关注与重视

有人说,第八次课程改革是一场由课程标准驱动的变革。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与以往课程改革相比,本轮课改实施的“一标多本”制度,以及提出“做教材建设者”的教学资源观,打破了“奉统编教材为圣旨”的局面,课程标准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得到确立,从课标制定到课标解读,再到课标落实等环节均得到了更大的重视与更多的关注。纵使如此,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普遍存在着重教材轻课标的问题。在此,讨论“课程标准的价值赋予了谁”这一问题也具有现实意义。

在 “2012年扬州市初中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活动中,笔者曾向参训者开展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收回有效问卷122份。其中关于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使用课程标准的情况”的回答,选择“必定使用”者仅 1人,选择“经常使用”者为 7.4%,选择“开公开课时使用”者为 63.1%,选择“几乎不使用”者达28.7%。这就揭示一个严重的问题:课程标准对一线教师而言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相反,课程研究的专业人员,包括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教研员,却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当前,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已经成为高师课程方案中的核心课程;教研员则承担了课程标准解读者的主要职责,在全国范围内出台了许多区域性的课程标准实施方案之类的文本。

追寻一线教师与研究者对课程标准关注度产生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需要从哲学层面进行解释,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重视与否、对与错的问题,而是由角色所处的立场决定,是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实用主义视域下的必然分异。

以课程标准研制者为代表的高校课程论专家及学科专家往往是理性主义式的认知,作为国家意志在课程领域的顶层设计者,他们肩负着将我国的课程带向哪里的重任,需要系统、深入地思考课程的目标、理念、内容及实施等要求,偏向通过理性推理而非经验观察建构关于课程标准的理论知识体系。这样的思考必然会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会赋予课程标准神圣的价值。本轮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提出实际上就是最鲜明的体现。尽管学者们并不直接介入课程标准的落实环节,但是,因为课程标准的研究是学者们的重要任务,他们自然会高度关注课程标准的变化,关注课程标准价值的发挥情况。当他们一旦回归到教学的现实场景中,比照课程标准设计与实际应用的效果,常会产生落差,认为一线教师未能正确践行课程标准的价值与要求。

广大的中小学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主要实践者,深受经验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因此,一线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常出现两种倾向的问题:一种是经验主义的倾向,他们受传统经验束缚,拒绝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强烈的批评、抵制,认为新课程是花架子、形式主义,是专家的乌托邦,表现为教学过程中很少思考课程标准的要求,忠实于教材内容再现,在他们的经验中考试内容直接来自于教材而不是课程标准,因此他们认为教材的价值远大于课程标准;另一种是实用主义倾向,认为课程标准缺少可操作性,认为课程性质、目标、理念的要求比较抽象,知道课程内容应该是教学的要点,但对教到什么深度与难度很难把握,而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都比较笼统,不能够直接成为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估标准,因此出现了“课程标准无用论”的观点。在“2012年扬州市初中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活动中的调研,关于“在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在教学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哪些”的回答,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课标要求难把握”。对于前一种教师,我们首先需要在认识层面上加强引导;对于后一种教师,我们需要反思课程标准自身设计不足的问题。

三、课程标准的价值应该如何发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流行语很能代表课程标准价值发挥的问题。如前所述,由于认识观的差异,课程标准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成为专家的美好愿景。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作为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的规范性、纲领性文件,也应当成为一种行业标准,尽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不可能成为强制性标准,只能作为推荐性标准应用于课程实施过程中。即使如此,我们依然希望课程标准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1.开展课程标准的专项培训,提升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同感。

如果课程标准的价值未能被一线教师所认同,那么课程改革就难以深入,教师也只能停留在经验层面,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只能成为口号,课程标准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建议结合具体的教学课例,通过任务驱动开展参与式研修,将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及内容标准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进行阐释,切实扭转教师观念,增强运用课程标准的意识。

2.进行课程标准的案例式解读,指导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标准。

针对一线教师不能准确理解现有课程标准意蕴及行为指向的问题,建议由课程标准研制专家与优秀一线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联合起来研制课程标准的解读文本,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生动说明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可通行的“桥梁”。笔者认为,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杨九诠、李铁安总主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丛书就是很有效的尝试。

3.启动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增强课程标准的可操性。

理性主义的光辉之所以没有普照到广大一线教师的现实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不强造成的。笔者比较赞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课程标准是否有价值取决于能否使教学行动成功,显然当前的课程标准对教学行动的贡献不足,实践者往往不能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行动要求。建议下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将“内容标准”部分进行细化,根据SOLO分类评价法将每一内容要点分解为5个水平层次的学业标准,增强课程标准的可测性,使之能够真正成为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估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需要阐明规范化的课堂教学行为标准,而不只是抽象的教学方法建议,以便为广大实践者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南。

G423

B

1005-6009(2017)74-0068-03

朱雪梅,南京师范大学数字化教育评价研究中心(南京,210000)常务副主任,教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