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无心 有心 专心 用心——“心”说我的成长故事

时间:2024-05-07

吴宝莹

·讲 述·

无心 有心 专心 用心
——“心”说我的成长故事

吴宝莹

·人物档案·

吴宝莹,男,1970年6月出生,现任教于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全国奥数优秀教练员,江苏省高考命题专家组成员,江苏省新课改实验先进个人,江苏省校本教研指导教师,江南大学校长教师高级研修班导师,湖北大学《中学数学》特约编委,北京《发现》杂志社副理事长、高级编审,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教育评价与研究》策划专家,无锡市领军人才,无锡市首批数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导师。在 《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教学月刊》《教学与管理》等RCCSE核心期刊和全国科技、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19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出版著作3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4项。

一、无心插柳

我大学念的是数学教育专业,现在是一名数学教师。然而我在初中时最喜欢医学,当年学习《生理卫生》,我被人体的奥秘深深吸引,沉醉痴迷于人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人体的八大系统,这些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整个人体的全部生命活动,以保证生物体个体生存和种族绵延。到了高中,这个兴趣继续发展延伸,由惊叹人体的奥秘到感慨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这个原因,在高二分科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科,不是因为喜欢数理化,而是因为只有理科才学《生物》。但是到了高三,我受到政治学科陈开泰老师极大的影响。陈老师是退伍军人,他为人刚正不阿,学识渊博,政治课上他从来不照本宣科,而是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政治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常常是下课铃响了我们还不愿意让他离去。我渐渐地喜欢上了政治学科,后来还做了政治课代表。我最拿手的是多选题,而这恰恰是其他同学的软肋,我的试卷经常作为样卷张贴在教室的后面,至今回忆起来心底还泛起几丝得意。现在想来,这足以说明一位好教师对善变可塑的中学生有着多么巨大积极的影响!

高考时,我阴差阳错地选择了师范院校的数学专业。大一的数学专业学习自然是游刃有余,我还做了学生会副主席,大二时兴趣又一次改变,莫名地喜欢上了经济学,立志报考经济学的研究生。自那时起,就开始攻读英语、政治经济学、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等学科,研究生考试时我自学的经济学都考出了较高的分数,反而数学考得很差,因为当时认为数学系的学生考数学绝对不在话下,但实际上考的是经济数学,真是“小河里翻大船”。这说明简单的事情不用心也会做砸,不熟悉的领域只要肯专研也会有所建树。

二、有心规划

1.倔劲、执着与信念是奋勇向前的不竭动力。

毕业后,我到了一所重点中学。研究生的梦想束之高阁后,我选择了定定心心地做好一名教师每一天的工作。但是,做教师不能没有想法,“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尤其是青年教师一定要有一种不服输的倔劲,有一种孜孜追求的执着信念,还要有自己清晰的专业发展规划路径。记得在工作后第一学期期末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我的班级管理经验没有被交流,我很是不服气。因为我带的是学校的强化班,班级管理井井有条,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年轻气盛的我暗自较劲,深入研读思考班级建设的相关理论,结合自己的班级管理实践,形成了一篇德育心理论文《考试焦虑的ABC疗法》,后来发表了,这下我的内心似乎平衡了些。这是我工作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而且是德育心理论文,是在不服输的倔劲下产生的。现在看来,我要感谢这种“倔劲”,正是由于这篇文章的发表,唤起了我思考教学、思考学生的意识,逐渐养成了教学研究的习惯,教科研能力也慢慢地得到了提高。

2.以学术称号为目标,节节攀高。

一路走来,我从教坛新秀开始,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这个过程是漫长艰辛、蜿蜒曲折的,但是如同征服一座座山峰一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眼中望岳,不如脚下登岳,“凌绝顶”,方可“览众山”。当然,教师真正的专业发展并不是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称号”,而是以“称号”为台阶,拾阶而上,勇攀教学和研究的高峰。

3.以课题为抓手,展开教育教学研究。

多年来,我一直要求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要做个有心人,总结反思提炼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做真研究,以课题为抓手展开教育教学研究。近几年,我主持了三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一项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这些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实验课题 《苏教版高中数学新课标实验教材的研究》(课题编号:DGA090181);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大学先修数学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课题编号:B-b/2013/02/77);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高中数理化云基自助式学习研究》(课题编号:B-a/2015/02/080);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研究》(课题编号:DHA120245)。其中一项课题成果获得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三、专心成长

1.做个有心人。

收集整理自己学习、思考与教学实践所得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包括上课、听课、评课、批改作业、实验、解题等方面的经验与反思,具体地说就是课堂教学的顿悟、师生灵感的碰撞、教学比赛的磨炼、专家会议的启迪等等,这是属于自己的最好的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小故事:在工作的第二年即1995年,我就有一本名曰 “题海拾贝”的数学笔记。1997年我第一次带高三,所用的一轮复习材料是南师大《数学之友》的增刊,在教学中发现有些题目的解答烦琐陈旧甚至有科学错误。我便做个有心人,把这些一一记录下来,并给出改进意见与建议。一轮复习结束后第一时间就寄给《数学之友》主编南师大单墫教授,单老很是激动,高兴地说:“一线教师把资料的使用情况和修改建议反馈给我们,这是多少年没有的,苏北的这个小伙子很用心!”为此他还亲自给我写封信并寄了200元钱。资料再版时全部按我的修改建议修正过来。后来,“做个有心人”成了我的座右铭,单老的话也一直激励着我在教科研方面不断进步。

2.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

不读书就无法过专业生活,职业倦怠也就随之而来,读书是一种习惯,而不能作为一种任务。周国平把读书的第三层次目的 (也即最高层次)“为精神生活而阅读”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作为智力生活的阅读,第二层次是作为情感生活的阅读,第三层次是作为道德和信仰生活的阅读。我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阅读,在自我实践和学术理论之间建立起一种关联,进而找到更大的学术背景,了解并判定在专业框架内自我经验的位置、特色与价值,并且学会用这个体系的话语表达自己的实践、定义自我的经验。我精读了一些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以及学业成就评价方面的经典而基础的专业著作,并学会用经验解读理论,努力在对话中获取理论滋养。这是因为,理论专著的学术话语体系与教师的经验话语体系有一些差别,我们要学会“转译”。这样,借助于深刻领悟了的理论背景,反思教育实践的问题,进而做出理论选择,就可以完成奥斯特曼所说的由“具体经验”到“抽象的重新概括”的升华。

3.具有专业敏感性。

我善于抓住每一次教研活动的机会,捕捉灵感,及时总结提炼。到目前为止,我上过的各级各类公开课,要么是教学设计,要么是案例研究,都变成了铅字发表于报刊。参加大型教研活动或学术会议后,一般都会有一些想法,我也将其整理成文精雕细琢后发表。我多次担任教师招聘说课或者在职教师的说课比赛的评委,过程中发现多数教师说课过于模式化、套路化,流于形式,平均用力,缺乏研究的成分,教学过程说得不深不透。我想应该为说课写点什么,就从“破除八股,切中肯綮”“吃准课标,吃透教材”“突破瓶颈,得‘意’忘‘形’”“理解本质,走出误区”等几个方面,结合实际课例阐述数学教师的说课。文章《切中肯綮,吃准吃透,得“意”忘“形”——例谈数学教师的说课》,发表在《中学数学》(2015年第6期),后来很快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高中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有一次全国性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课题是 《曲线上一点处切线的斜率 (苏教版 1—1,2—2)》,有三位教师执教,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取向与定位层次分明,完全不同,孰好孰坏,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最终我认为什么样的教学设计价值取向就决定了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定位,我们要追求教学设计的文化取向,我就撰文《教学设计的取向与定位》阐述了这个观点,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数学教育学报》,后来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在数学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对同一个问题有持续深入的研究。

2003年以来,我对于苏教版高中数学的教材教法进行了连续深入的研究,本人作为江苏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员,自始至终在一线完整地完成了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两轮 (六年)的实验教学,形成了对教材的基本处理方法、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设计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我在苏教版高中数学研究方面成果较为丰硕,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20余篇,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践探索。其中的代表作《三思苏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数学教学设计的取向与定位》发表在《数学教育学报》,这两篇论文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层层剥壳》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其观点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摘录。《数学概念教学“三部曲”:了解、理解、见解》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教学月刊》,这篇文章是该刊开年开篇之作,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了解、理解、见解”已成为较为成熟的数学概念教学的模式。我倡导的“动脑—动口—动手—动情”的教学风格在全校全区蔚然成风,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多种器官要综合使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广大师生的课堂精神面貌,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教法研究方面,我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的实验课题“苏教版高中数学新课标实验教材的研究”,并获得优秀课题表彰。2010年9月我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高中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先进个人;2011年8月我被评为江苏省校本教研指导教师。

近年来,我多次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章建跃博士、东北师大原校长著名数学教育家史宁中教授、首都师大王尚志教授、华东师大著名课程专家崔允漷教授等出席省内外学术活动并作专题讲座报告或执教教改示范课20余场次,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

5.学会反思。

数学教育家波斯纳有句名言:经验+反思=成长。有着丰富教育经历的教师,借助于深刻领悟了的理论背景,反思教育实践的问题,进而做出理论选择,完成奥斯特曼所说的由“具体经验”到“抽象的重新概括”的升华,这是专业成长的明显标志。

如何反思?就象王建军博士比喻的“照镜子”一样,我认为反思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反思要有强烈的动机,教师要有自我发展的内需力和孜孜追求的信念。反思要有心中的标准,认定“分”是标准,那考试的高分就是优秀;认定“教”是标准,那讲得精彩就是出色;认定“学”是标准,那学生的变化才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标准。反思要有改进的行为,反思必须落实于后续的行动,有改进的举措、完善的行为,这样才能收到应有的价值与效果。

四、用心生活

教师工作劳心费力,需要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所以我平时注重运动锻炼,喜欢游泳、打篮球、跑步、健身等活动。每周一、三我去游泳,我习惯的第一个泳姿是潜泳,四肢尽情舒展,畅游浅底,手轻轻地触摸着白白净净的池底,灯光荡漾在蓝色的水中,如梦如幻,享受至极!接下来是二十分钟的蛙泳和二十分钟的自由泳,最后再来一段仰泳,调整呼吸,放松肌体,双手推开波浪,任凭清水在指间如丝般滑过,躺在灯光点点的水面如同躺在蓝天白云之间。游泳完毕,精神倍爽,激情十足,回到办公室备课、做题感觉思路特别敏捷流畅,效率很高。每周二、四我们教师篮球俱乐部全体成员到体育馆切磋球技,周末早上我会在小区旁边的公园跑跑步,晚上到健身房健健身。偶尔也会钓钓鱼、练练书法或是搞点文学创作,生活很充实,也很惬意。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教师也要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好,享受生活。搬进新家时,坐在露台上,听着雨声,通身浸透美的享受,于是我一口气写下了这首小诗《雨润“半岛”》:

七月的锡城

梅雨淅沥

雨滴落在露台上

平平仄仄

编织成一曲自然交响乐又渗进雨滴里

从玻璃上轻轻滑过

不远处的小树林

郁郁葱葱

池塘里

几只白色的水鸟优雅起落

荷花初露粉色

嫩黄嫩黄的蕊儿伸长细细的脖子

打探外面的世界

圆圆的、大小不一的荷叶躺在水面上让雨珠在身上来回打滚

就像母亲抚摸自己的孩子

雨歇了

空气湿漉漉的

像滤过似的

夹着青草与泥土的味道

天边,夕阳晃出笑脸

那种红,淡定而有厚度

不知是谁

为她披上一条七色的丝带随风飘逸

若幻若影

不久

华灯四起

勾勒出这个城市的轮廓

一号地铁脚步匆匆

有节奏而无吵闹之意

几里外的“惠山万达”

想必已经繁花似锦,活力四射渐渐地

“半岛”枕着蛙声睡了

安详而甜蜜

她知道

明天鸟儿会把她早早叫醒

也许是因为兴趣广泛,使得我每天都生活得充满热情;也许是因为我喜欢点文学,使得我的数学写作如行云流水。我校的十六字训育标准是“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回首成长过程,仿佛我一直追求和践行的就是这样的人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